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讨
邓淼方
Summary: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5%~20%。城市内涝等灾害一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道路设计方式
目前,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主要是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雨水的控制和利用主要体现为“排”,忽略了对生态与环境的保护。这种排水方式存在许多缺陷,例如:绿化带未能有效地蓄留雨水,需要经常性地浇灌绿化带,消耗了大量自来水资源;雨季排水不畅,导致路面严重积水、面层湿滑;道路雨水被直接排入河道,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以及补
充地下水;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等。因此,要对城市道路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完善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等功能。图2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主干道雨水管线布置断面图。
城市道路的路面材料选择
传统的城市道路路面主要采用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应科学、合理地选择城市道路的路面材料。透水沥青路面的组合形式为:一是,路面水从面层进入基层,再排入临近排水设施;二是,路面水进入表面层,再排入临近排水设施;三是,路面水进入路面后渗入路基。前两种组合形式解决了“排”以及降低路面径流、噪音的问题,但未能解决渗、滞、蓄、净等问题。第三种组合形式只有路基土渗透系数≧7×10-5cm/s的小区道路、广场以及公园等中轻荷载的道路才可采用,而城市主干路、快速路等车流量大的重型、超重型荷载的道路不能采用透水路面。因此,要想实现低影响开发建设,相关部门加大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研究力度,共同研究高强度、高环保的沥青路面材料。
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方式
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主要是把道路做成由中间向道路两边倾斜的模式,排水口在道路的两侧,雨水由道路排水口汇入雨水管系统,绿化带主要呈现为高于道路25~40cm的凸起模式。为有效地解决城市道路“渗、滞、蓄、净、用、排”的问题,建议把道路做成向中央绿化带倾斜的模式,将雨水排放到绿化带中,同时,绿化带更改为低于道路5~10cm的凹型模式,以便对雨水进行收集。此外,在绿化带下方还要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且超过路基工作区的深度范围设置碎石层。在设计中还应减小雨水管径、减少道路雨水口篦子,采
取智能开关的控制模式,当雨量较大且地面水不能排除时才打开雨水篦子的开关,对雨水进行收集并排至雨水管排水系统。通过对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进行设计,可以实现由简单的雨水管收集模式转变为由绿化带渗沟“渗、滞、蓄”以及反向路基渗流、路面渗透、雨水管收集的三种流向模式。
道路人行道设计方式
由于人行道的人行荷载较低,设计中可使用透水人行道板进行铺砌。其中,基层可使用透水混凝土进行铺砌,垫层可使用碎石层。为了有效地减少对路基工作区的影响,需在靠近道路一侧设置隔离层,并设置约30cm的碎石沟,其深度应由路基工作区的深度来确定,还应将路基底面碎石渗水层与人行道范围内雨水连接起来,有效地实现雨水渗流的处理。人行道侧绿化带的,也可按照绿化带雨水收集的方式进行处理,设置渗沟以及底层渗水层。此外,透水人行道对土基有一定的渗透性要求,其土壤渗透系数应≧×10-3mm/s,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应>1m。
边坡支护方式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