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歌-古诗-赏析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释】:
野老歌-古诗-赏析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释】:
张籍是新乐府运动的健将之一,“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其乐府诗之精神与元、白相通;而详细手法略有差异。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意激而言质〞,篇幅亦长,故不免有尽、露之疵累。而张籍的乐府,如这首?野老歌?作法就不同。
诗共八句,很短,但韵脚屡换。诗意可按韵的转换分为三层。前四句开门见山,写山农终年辛劳而不得食。“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山〞字两见,强调这是一位山农(诗题一作?山农词?)。山地贫瘠,广种薄收,“三四亩〞收成不会很多。而深山为农,本有贫困而思逃租之意。但安史乱后的唐王朝处在多事之秋,财政困难,封建剥削无孔不入。“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苗疏〞意味收成少,收成少而“税多〞,必然产生劳动者“不得食〞的不合理现象。如仅仅写到粮食“输入官仓〞那样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实为止,深度还不够,而“化为土〞三字的写出,方才提醒出一种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老农终年做牛马,使土地长出粮食;一方面是官家不劳而获,且轻易把粮食“化为土〞,这实际上构成一种鲜明的比照关系。好在不但表现出老农被剥夺的痛苦,而且表现出他眼见心血被践踏的痛心。所以,虽然只道事实,语极平易,读来至为沉痛,字字饱含血泪。
五、六句写老农迫于生计不得不采野果充饥,仍是直陈其事:“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可是,这是多么发人深思的事实:辛苦一年到头,赢得的是“空室〞——一无所有,真叫人“何以卒岁〞!冬来农闲,辛苦一年的农具可以傍墙休息,可辛苦一年的人却不得休息。粮食难收,却“收橡实〞。两句内涵尚未尽于此,“呼儿登山〞四字又暗示出老农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上山采野果。橡实乃橡树子,状似栗,可以充饥。写“呼儿登山收橡实〞,又确有山居生活气息,使人想到杜甫“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深谷里〞(?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名句,没有生活体验或对生活的深化观察,难以写出。
老农之事,叙犹未已,结尾两句却旁骛一笔,牵入一“西江贾客〞。桂、黔、郁三江之水在广西苍梧县合流
野老歌-古诗-赏析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