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中元节的来历和讲究?
壹
中元节的习俗
贰
中元节的孝道文化
叁
中元节的来历和讲究?
第壹章
孔子 释迦牟尼 老子
儒教 舍利弗,智慧第一
二、目犍连,神通第一
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四、阿那律,天眼第一
五、须菩提,解空第一
六、富楼那,说法第一
七、迦旃延,论义第一
八、优婆离,持律第一
九、罗睺罗,密行第一
十、阿难陀,多闻第一
佛陀十大弟子
佛教中有一部佛经叫做《佛说盂兰盆经》
全文八百余字,为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经中叙述目连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青提夫人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
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
中元节的习俗
第贰章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祭祖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中元普渡
明清年间,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坛会,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称其为“三巡会”。
七月半这日,跟其他两日一样,由城隍神率同新江司、长人司、高昌司、财帛司,从邑庙(城隍庙)出发,地方官在前为其清道,行至西门外邑厉坛赈济孤魂。
城隍老爷出巡的仪仗舆从十分壮观,有活人装扮的皇隶到诸鬼相,还有旗锣队、花灯队、高跷队、彩船队等等,走遍城内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声势浩大的阳间阴府时空穿越的戏剧。
城隍出巡
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
河灯度孤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吃鸭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面塑
中元节的孝道文化
第叁章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在古人的意识中,他们并不忌讳“鬼”,一直对其保有一份虔敬之心。在古代,中元节其实是“孝亲节”,他们会在这一天弄一些祭祀仪式,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感恩、孝亲、敬祖这些积极的价值都可以融入现代社会中,慢慢弱化人心中消极的鬼魂思想。
中元节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个以祭奠先人为主题来弘扬孝道、心怀感恩的节日。
《大学》有言: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朱子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孝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认为,孝有三等,第一等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使我家族、父母都得以尊贵荣耀;第二等,做个君子,不辱没自己的家族名节,无愧祖宗父母给我的身体;第三等,最起码能够做到孝养自己的父母。)
《礼记·祭义》
《弟子规》入 则 孝
中元节-主题教育班会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