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城市水系再生与修复方式探索.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城市水系再生与修复方式探索
 
 
梁晓莹
【摘  要】“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其中水系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中的关键因素。同时,“公园城市”理念提出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强调生态基底塑造是出现渠道化、直线化等城市水系连通不能忽视的问题,使得河道密度和水面率减小,地面径流增加,汇流时间变短,雨水排泄过快,排洪断面蓄涝容量不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巨大的损失。
降低水系生活环境品质。自然河道水系具有防洪、蓄涝、景观、生态等功能,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土地利用率,无视河道本身的自然汇流肌理,使水系原有结构遭到破坏,河道结构单一,直线化、硬质化、结构单一的河道隔断了水土之间的物质交换,河道水质变差,生物的觅食、栖息和繁衍通道被阻断,
生物多样性降低,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失去应有的平衡,降低水系的生态环境品质[2]。
3 水系再生与修复策略——以中德生态园城市水系修复为例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青岛中德生态园)前期建设发展过程中偏重于城市物质空间打造和建设的问题凸显,急需开展公园城市建设改善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心理需求和城市环境的精神诉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
重点修复区域确定
利用GIS分析城市现状地形,包括高程分析、流域分析、流量分析、径流路径分析等,分级整理不同等级径流路径,筛选一级雨水径流路径,为后续水系的连通恢复奠定基础。以分析的雨水径流路径为基本条件,分别与现状建成区、现状水系分布、模拟积水点风险区进行空间对比与分析,统筹文化景观价值、经济性、水安全等方面评判水系恢复的必要性,用以筛选重点恢复的河段及水系(见图1)。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城市下垫面基面已不断被不透水的硬质地面所占满,城市中能用来作为雨水径流廊道的路径修复和再生的土地已经十分稀少。低影响开发以雨水的垂直运动过程和水平运动过程的角度,从竖向上补充地下水源,水平上减少雨水直接外排,增加城市内河水量,从而促进城市水系的再生。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体现在三个重要方面:水系的来源、水面率提高、水系缓冲区修复。通过实施采用低影响开发,增加雨水的下渗,促进水文循环,将雨水作为城市水系的第二水源,而水面率提高为水系再生的结果。
水系缓冲区修复核心通过生态化改造内河岸线,使河流更加融于城市,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城市内河沿线景观岸线多以硬质化为主,降低了城市内河的生态稳定性。河道岸线生态化措施为雨水下渗、滞留和过滤提供有利条件。在河道蓝线和绿线之间可采用以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技术作为主要工艺,包括雨水花园、生态缓冲带、慢性系统的透水铺装和植草沟等。
河道修复
通过生态本底调研,分析现状河道生态问题,如水系连通问题、滨河湿地修复问题等,将河道及其滨水区域针对性划分为现状保留区及提升修复区。
现狀保留区为原始河道连通,滨水区域生态型、自然生态堤岸保护均较好的河道区域,区域内生态环境未遭破坏或破坏轻微,问题相对较少,建议以水系保护为主,尤其应注意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河道堤岸生态保护、河道水面率保障等。针对河道断接、束窄、堵塞、瘀滞、填埋等河道生态问题,采取水系连通方式进行提升修复,主要修复技术措施以清淤疏浚为主;对于河道两侧的河漫滩和低湿地等滨河湿地区,在

城市水系再生与修复方式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194 KB
  • 时间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