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篇: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复习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
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扩大尚书令的权利,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二、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7
四、唐朝
、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
具体分工为: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作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在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史朝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长官是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和称为“二府”。为制约宰相,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以总揽皇权。
六、元朝
8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意义: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
汉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习称“三公”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唐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置:吏、户、礼、兵、工
称为六部
宋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9
元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一、汉朝
,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
,分全国为13州。州设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州逐渐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二、隋朝
,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
三、唐朝
,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逐渐变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
,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10
四、宋朝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五、元朝
。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
东汉末年
州、郡、县
隋初
州、县
唐
道、州、县
11
宋
州、郡、路
元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评价:(1-5积极作用,6局限性)
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郡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
12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