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木桶理论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企业管理等领域;同样,这个理论也被引进了我们的教育领域,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木桶理论不应成为束缚我们教育实践的紧箍咒。
失败是失败之母
木桶理论曾经激发许许多多的学校、许许多多的校长、教师,去关注、发现教师学生团队中的弱项、“短板”,从而引发大规模、全面化的“改错”、“补弱”运动。许多老师、家长应用这个理论,每时每刻眼睛紧紧盯着学生最短的那块板,没完没了地指责———你怎么这么差?其结果是搞得组织中人人自危、鸡飞狗跳,最终,“短板”并没有补好,反而学校、班级组织的氛围被破坏了,连整个团队都散架了。木桶理论引导我们关注“短板”本身并没有错,但单盯着最短的那块木版,强迫他们“补短”过多地将关注的焦点指向学生的弱势领域,拿一学生的短处与另一学生的长处进行对比,结果是越比越短。这种令人厌烦的唠叨在日复一日地打击着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导致学生充满挫败感。
木桶理论一直被教师和学生奉若圣典,考试、升学哪一科都不能偏废,偏科者,名次上不去,升学更无望。因此,若有学生偏科,教师总想尽千
方百计,学生更是万般用功,定要将弱科补上。一味强调补短,甚至为此而不惜“截长”,由此导致的结果,并非各方面一般长,而是一般短——平均发展不仅成就不了全面发展,反而往往适得其反。最终的代价是学生个性的缺失,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有了爱好,更无特长,缺乏创新精神,毫无创造之力。这种意欲把短板加长,使“短板”逐渐变成“长板”的做法,本质是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学生,不允许有不同于规定标准的其它标准存在,它将严重抹杀学生的个性、特殊性和创造性,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会限制学生的持续发展,因为它要求学生将兴趣移至自己相对不感兴趣的领域,最终使学生对感兴趣的领域也兴趣索然,进而对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是恐惧感,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后,再也不想学习了,学术上再无建树,实践上再无创新。
众所周知,人无完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完美。诚然,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无可厚非。大量的事实是:花费大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改掉或者改善自己的“短板”,结果收效甚微,甚至在这种改变中迷失了自己,最后一事无成。人的性格有很多特质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烙印,是不可能或者不太可能真正改变的。在这些特质上寻求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在人的一生中,竭尽全力改变自己的某些所谓的缺点,不如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点。只要缺点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以及风险是可以控制的,极力发挥优点将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始终相信,你是谁就是谁,这是无法或者很难改变的。石头就是石头,不管你是尖角的还是圆角的;不管你的棱角被水冲的多么的平和圆,你始终是一块石头。这里并不是说消极的面对自己的缺点,而是说要更加
1
清醒的认识自己,判断自己,在发现缺点的同时发扬自己的优点。因为改善缺点是盾牌,而发扬优点确是你的利剑。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生理、智力、思维等方面
反木桶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