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上的构建
王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前言
中国语言文字学学科结构的两次变革
19-20世纪之交中国语言学学科结构的变化
首先是“小学”因章太炎先生“中国语言文字学”的提出,形成了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分立。《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
在语言学里,按照西方语言学注重形式的格局,语法学打破文字、音韵、训诂的格局发展起来。音韵学向现代语音学转型。
古文字学进入考古与历史领域。
传统文字学与训诂学未能分离,一直游离于现代语言学的学术结构之外。
20-21世纪之交中国语言学学科结构的变化
20-21世纪之交重新面临着中西、古今、传统与现代化种种矛盾冲突的更加尖锐化。
中国语言学学科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应当是语义学打破语音、词汇、语法的格局得到大力的发展。
语义学在当代兴盛的原因及训诂学在现代的学科归属
带有历史主义特征的语义学
十九世纪心理语言学把古典的语义学从逻辑学中解放出来。心理学家冯特说:“只有联想的一般规律才是意义变化的规律。”
青年语法学派保罗()1886年在历史比较法论著《语言史原理》(第二版)中加入了“语义变化规律”一章,提出了语义变化的类型:扩大、缩小、转移、其他。
具有现代意义的语义学一般认为是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M .Breal),1883年他提出“语义学”(semantique)这个名称,1887年出版《语义学探索》。
818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上的构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