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
ICD-10编码】
【定义】
病毒性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
【鉴别诊疗】
风湿性心肌炎:多见于5岁此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有前驱感染史,除心肌损害外,病变常累及心包和心内膜,临床有发热、大关节肿痛、环形红斑和皮下
小结,体检心脏增大,窦性心动过速,心尖二尖瓣区可听到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ASO增高,咽拭子培养A族链球菌生长,血沉增快,心电图可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β受体功能亢进症:系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反应性增高所惹起的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及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多见于6~14岁学龄女童,疾病的发生和加重常与情绪变化(如生气)和精神紧张(如考试前)相关,症状多样性,但都近似于交感神经喜悦性增高的表现。体检心音增强,心电图有
T波低平倒置和S-T改变,普萘洛尔试验阳性。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多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病史中可有晕厥和阿-
斯综合征发生,但多数患儿耐受性好,一般无胸闷、心悸、面色苍白等。心电图
提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窄,房室传导阻滞无动向变化。出生史及既往
史有助诊疗。
自己免疫性疾病:多见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性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肝脾肿大、充
血性皮疹、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白细胞增多、贫血及相关脏器的损害。
累及心脏可存心肌酶谱增高,心电图异常。抗衡生素治疗无效而对激素和阿司匹
林等药物治疗有效。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学龄女童,可有发热,皮疹,血白细
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低,血中可查找到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
川崎病:多见于2~5岁幼儿,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散性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浅表淋巴结肿大,四肢尾端硬性水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多有病变。需要注意的是,重症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严重时,可出现冠状动脉栓塞、心肌缺血,此时心电图可出现异常Q波,此时应根据临床病情和超声心动图进行鉴别诊疗。
【治疗】
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一般3~4周,如心脏增大及心力衰竭者应休息
3~6个月,随后渐渐恢复正常活动,病重者予心电监护、吸氧。
(2)营养管理:清淡饮食。
对症治疗:防治诱因,控制继发细菌感染,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抢救心源性休克。
药物治疗
1)抗病毒治疗:可采用病毒唑、更昔洛韦等,搅乱素、中药黄芪颗粒等抗病毒治疗,但疗效不确实。
2)改进心肌代谢,增进心肌营养:维生素C每日100~200mg/kg,稀释成10%~
%溶液;静脉注射,每日一次,疗程15~30天。1,6二果糖二磷酸每日100~250mg/kg,静脉滴注,疗程10~14天。辅酶Q10每日10~30mg,分次服用,疗程1~3月。亦可用磷酸肌酸营养心肌。
(3)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2g/kg,于2~3天内分次静滴,减少心肌细胞损害,
同时增加心肌细胞收缩功能。
4)糖皮质激素:平时不用,对重症合并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应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采用强的
松或强的松龙,开始用量为2mg/(kg·d),分3次口服,持续1~2周渐渐减量,/(kg?d),并维持此量至16~20周,然后渐渐减量至
周停药。根据病人情况,疗程可相应缩短或延长。危重病例可采用冲击治疗,
用甲基强的松龙10mg/(kg?d),2小时静脉输入,连续用3天,然后渐渐减量或
改口服,减量的方法及疗程同上。
【并发症及办理】
(1)心源性休克:~,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C每次2~5g静脉注射,每2~6小时一次,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1~2次。补液、纠正酸中毒。血压仍不升高或升高不满意者,应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使用洋地黄类改进泵功能。
2)心力衰竭:基本药物为洋地黄及利尿剂,但病人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增高,
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常表现为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