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珠子〔七十〕
——朱晓丽 著【中国古代珠子】第十一章:元明的珠子 (公元1206年一公元1644年〕第五节:博山的琉璃珠和明代用于海上贸易的珠子
明崇祯十年〔 1637年〕,宋应星刊行了著名的?天工开物?。书中记录中国古代珠子〔七十〕
——朱晓丽 著【中国古代珠子】第十一章:元明的珠子 (公元1206年一公元1644年〕第五节:博山的琉璃珠和明代用于海上贸易的珠子
明崇祯十年〔 1637年〕,宋应星刊行了著名的?天工开物?。书中记录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 古代的各种手工技术,其中“珠玉〞 一卷专门谈到了琉璃,“凡琉璃石,与中国水精、占城火齐, 其类相同,同一精光明透之义,然不产中国,产于西域。其石五色皆具,中华人艳之,遂竭人巧以 肖之。于是烧瓴缻转锈成黄、绿色者,曰琉璃瓦;煎化羊角为盛油与笼烛者,为琉璃碗;合化硝铅 写〔泻〕珠铜线穿合者,为琉璃灯;捏片为琉璃瓶袋,硝用煎炼上结马牙者。各色颜料汁,任从点 染。凡为灯、珠,皆淮北齐地人,以其地产硝之故〞〔图234)。
图234明代琉璃小饰件。这些琉璃制品大多来自颜神镇,即今天的山东博山。明代使用琉璃仿玉的工艺很 成熟,仿制的效果十分逼真,图中的白色宝相花即是琉璃仿玉,使用的是模铸工艺。私人收藏,由作者提 供藏品。
宋应星在这段文字中谈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信息,第一,琉璃是西域物产,与中国古代的水精 (水晶〕和南方占城的“火齐〔剂〕〞是一类,即人工烧造的工艺。水晶和烧造琉璃的原料都是 石英质,所以宋应星称它们为一类。第二,中国人喜欢西方的这种产品,便派工巧去学习然后仿效 成功,能烧造出琉璃瓦、琉璃碗和珠子等。第三,制作各种琉璃产品时会使用不同的工艺和原料成 分,比方硝石和马牙〔石灰〕。第四,制作珠子和灯具一类的是齐地〔山东〕人,他们之所以能大 量制作这些产品,是因为当地产硝石的缘故。“硝〞是熔化石英砂烧造玻璃必不可少的成分,清代 的?颜山杂记?更是专门记录了齐地即山东博山生产琉璃的工艺和原料成分。最后一点值得注意的 是,宋应星在文中提到“琉璃瓦〞、“琉璃碗〞、“琉璃灯〞、“琉璃瓶袋〞等几种功能和用途不 同的器物,在后世人看来,从工艺流程、用料配方到制作目的都不相同,而作者由于其均为西方外 来技术和原料工艺上的联系而将其一同放在“火齐〞类,分类并不十分严格,这也许可以解释中国 人对琉璃和玻璃的称谓为什么一直比拟混淆。 宋应星并没有提到中国人仿效西方琉璃起于何时,从考古资料看,博山在元代已经有琉璃烧窑 作坊,这种工艺传人不会太晚。这里涉及一个工艺流传和失传的问题,从古代文献中的零星记载来 看,中国的琉璃工艺〔或者称玻璃工艺〕曾经几次从西域传来,文献第一次提到是?魏书?的大月 氏人带来琉璃工艺在平城〔山西大同〕兴建作坊,而考古资料显示的情况那么更早,前面第五章第五节和第六章第六节都专门讨论过;唐宋文献诗歌中不断有西方玻璃舶来品的记录,而同时也记录了外乡有自己的琉璃制造,且与西方舶来品不同;迄今还没有宋代和之前的琉璃〔玻璃〕作坊遗址被发现,但是宋代制作各种琉璃装饰品流行民间和琉璃珠出口贸易的情况被记录在当时的文献中,而且都被国内和东南亚国家的出土资料证实。元代的琉璃作坊遗址是迄今最早的考古证据,明清胃& 的情况那么大为明朗,文献记载和考古遗迹相互印证。 博山古称“颜神
最新中国古代珠子(七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