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
·传播学· JOURNALISM BIMONTHLY 2013年第3期总第119期
国际传播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以2000—2011年传播学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
廖圣清柳成荫申琦秦绍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19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扩散与普及深刻影响了人类传播活动与传播学研究。本文选取2000—
2011年传播学SSCI期刊(N=81)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引证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三种方法,实证考察2000年以来
国际传播学科的新进展。研究发现,传播学在知识领域和空间版图上进行着双重扩张,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到各个分支;
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新媒体传播共同构筑了传播学科的基础平台;影响因子的提高与内部互引的加强,表明传播学独
立学科的形态进一步明晰,但对外影响力的贫弱,表明传播学学科地位仍有待提升;传播学与外部学科互引程度加强,
反映传播学开放性的提高,社会心理学仍然是传播学最主要的外部知识来源,与信息科学互动不足,可能成为传播学未
来发展的隐忧。
【关键词】传播学;SSCI期刊;内容分析;引证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1990年代早期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扩散引起了传播学者的研究兴趣,重要标志之一是
1995年Journal puter-munication (JCMC)的创立。然而,在1990年代前半
期,传播学者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在互联网研究乃至整个计算机中介传播研究中,传
播学处于缺席与落后状态(Newhagen & Rafaeli,1996;Morris & Ogan,1996;Rice,2005)。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传播学者的研究热情在升温。1996年,关于新媒体研究的论文数量较
上年激增近一倍,可谓“起飞”之年(Tomasello, Lee & Baer,2010)。从1996年到2000年,
刊登互联网研究论文的传播学相关期刊由34本增至151本,%提高到
%(Kim & Weaver,2002)。
人类传播活动是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进入2000年以来,互联网的发展在不断深化
(Castells,2007;O’Reilly,2005;Kaplan & Haenlein,2010;Livingstone,2004)。近
十多年来,互联网革命对传播学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现实世界的剧烈变化,传播学界作
出了怎样的回应?为此,我们以2000—2011年所有传播学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传播学
[作者简介] 廖圣清,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柳成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申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上海商学院副教授
秦绍德,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12&ZD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XW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一般项目(09YJC86000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2009BXW004)。
77
主要期刊在基本情况(数量、分类、影响力)、内部知识互动与外部知识互动三个方面的情况与
变化,实证分析2000年以来国际传播学科的发展动向。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对本学科学术交流状况的兴趣与自我反思,标志着一门学科的成熟。对于年轻的传播学而
言,这种兴趣和反思又与对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思考交织在一起(Borgman,1989;So,
1988)。库恩(1980)强调,科学的生存和发展,端赖科学社群的基本特征。默顿(2003)认
为,科学社群通常会透过报酬、沟通以及仲裁等系统来规范科学社群内的成员,而学术期刊始终
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要总结学术研究的发展概况,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对主要学术期刊进
行内容分析(Borgman,1989)。
数量、分类与影响因子
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入选期刊名录每年更新一次。通过比较历年传播学SSCI期刊的数
量和具体名录,可以获悉传播学科的总体态势。
研究问题1:2000年以来,传播学SSCI期刊的总体数量如何变化?
进一步将期刊进行分类,可以通过分析各类期刊数量的变化,洞察传播学科内部结构的演
化。传播学日趋多元、交叉、庞杂的发展状况,使得传统上“实证、阐释、批判”(Potter,
Cooper, & Dupagne,1993)或“人际、大众、其他”(Rice, Borgman & Reeves,19
国际传播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以 省略 1年传播学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 廖圣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