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科学和技术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
口腔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科学和技术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医学领域,科学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医学上仍存在着众多无法解决的难题,等待着人类去攻克。目前,全民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举措[1]。创新的核心是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支持创新的关键[2]。培养具有高素质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3]。近年来,大学口腔医学教育对本科生的培养模式逐渐从传统的“灌注式教学”过渡到“创新式教学”,许多院校均在开展科研训练,期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4]。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我国的导师制最早用于研究生教育,随着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在本科生教育中引入了导师制[5]。2014年以来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举办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导师制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就本院导师制创新式科研教学的经验,对如何培养口腔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探析如下。
1导师制本科生科研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法
1.1导师遴选标准。导师为本院承担有课题的科研骨干担任,包含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课题涉及口腔肿瘤、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力学、颌面部发育等多个研究方向。面向全院。大一至大五的所有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以学生自愿的原则参与,尤其是鼓励低年级的本科生积极参与,以贯彻本校“早接触、早实习、早科研”的三早理念。1.2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发布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招生要求后由学生根据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1~3名导师进行面试。面试环节包括简历制作、演示文稿制作、自我介绍、导师提问等,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随后导师表明招生意向,学生根据面试结果再进行选择,实现了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1.3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举办1次,故培训时间至少为1年。待下年培养计划开始时学生可自由选择继续跟随当前导师或更换其他导师。初级阶段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文献阅读,参与组会,了解导师当下课题的进程;中级阶段鼓励学生进行综述的书写,追踪研究进展,提出科学问题,书写开题报告,进入实验室参观学习实验方法,协助导师课题的完成[6-8]。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承担导师课题的子课题,自主选择课题方向、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课题后期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统计分析、论文书写并进行投稿。实验经费可来源于导师课题经费及大学生科研设计大赛的奖金。
2导师制本科生培养计划的经验分析
2.1招生数量。在招生数量方面导师多担任科研、医疗、教学,甚至管理多重职务,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故应控制其指导学生的数量,每年
口腔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