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作品介绍
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
它是一本来自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书,它的每一条建议都源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
而且这本书包含着第一线教师的许多具体做法,又具有高度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实性通利的真实假虚证。
扶正与祛邪
扶正与祛邪区别
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并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援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与祛邪,其方法虽然不同,但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使正气增强,有助于机体抵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扶正与祛邪
扶正祛邪的运用
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法治疗;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法治疗。
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邪在肠胃下部,属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者,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者,宜用清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法;湿证直用化湿、利湿法;食积胀满,宜用消导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法均属祛邪范围。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而邪实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扶正与祛邪
扶正祛邪的运用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如某些虫积病人,因正气太虚弱,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之时,然后再驱虫消积。
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治则的区别
损其有余 :对于阴阳偏盛,即阴邪或阳邪过盛有余的病证,治当采用“损其有余”之法。
补其不足 :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液或阳气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治当采用“补其不足”之法。
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治则的临床应用
损其有余: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之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则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之法,以温散其阴寒。
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应滋阴以制阳,这种治法为“阳病治阴”;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这种治法为“阴病治阳”。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在使用上述治法的同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使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时制宜”。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患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
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此时若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等。此即古人常说的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基本原则。
三因制宜
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用药应根据当地环境及生活习惯而有所变化。
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其民依山陵而居,经常处在风寒的环境之中,多食鲜美酥酪骨肉和牛羊乳汁,体质较壮,放外邪不易侵犯,其病多为内伤。
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平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其民食鱼而嗜咸,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病多痈疡,或较易外感。
故临证常见虽患病相同,但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用药有别。如外感风寒证,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常用麻桂;东南温热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多用荆防。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病人年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