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篇
社戏
绍兴社戏
社戏表演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绍兴是水乡泽国,绍兴的社戏因有许多戏台建筑在寺庙宗祠前的河边,湖畔而独具特色。这种戏台俗称“万年台”、河台。也有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这些地方临时搭建的“草
社戏篇
社戏
绍兴社戏
社戏表演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绍兴是水乡泽国,绍兴的社戏因有许多戏台建筑在寺庙宗祠前的河边,湖畔而独具特色。这种戏台俗称“万年台”、河台。也有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这些地方临时搭建的“草台“。每逢包拯诞辰,皇甫庄包公殿循俗演戏祀神,戏台就搭建在殿前,半个戏台在岸上,半个戏台在池中。
像绍兴贺家池、偏门外钟堰头、柯桥阮社、马山东安等地的庙台,便是鲁迅在小说《社戏》中描写的“赵庄”那样演戏的地方。人们能站在岸边看,也可以做在船上看。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春满平畴菜满坡,春花有望乐如何。
赛神各社笙歌沸,五福长青老保和。
——清代·沈香岩
岳神赛罢赛都神,演出河台戏曲新。
两岸灯笼千百管,水中照见往来人。
——清代·童谦盛
社戏
分类
普通的社戏 (为祀神(供奉神像或神位)而上演的戏)
先是大锣大鼓“闹头场”,旨在敦促演员化妆和召集观众。接着,是“闹二场”,一般用管弦吹奏曲牌,为的是让演员作出场准备和安定观众情绪。开演后,先演《庆春》、《跳加官》、《跳魁星》、《赐福》和《掘藏》(或《跳财神》)之类的讨彩戏。然后,演若干武打折子戏,最后才演正剧。
非普通的社戏 (是演给鬼看的)
如《女吊》、《跳无常》、《男吊》。男吊实际上是一场惊险的杂技表演,鲁迅就说过“这‘男吊’最不易跳”。他又赞扬女吊是一位“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更美、更强的鬼魂”。鲁迅与“下等人”一样,更欣赏无常那“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活泼而诙谐”的形象,热情讴歌无常是“何等有人情,又何等知过,何等守法,又何等果决”。劳动人民正是通过塑造的女吊、无常等艺术形象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数百年来这些传统剧目经久不衰,普遍受道广大民众欢迎的主要原因。鲁迅也曾为此大发感慨:“这是真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作品”,不禁发问:“我们的文学家做得出来么?”
社戏
每逢庙会之际,必有人牵头募集资金,请来绍剧戏班,搭台演戏,往往一演就是三五天。这几天,全村好像遇到盛大的节日,家家都十分忙碌,杀猪宰羊,呼亲唤友,欢聚一堂,一道观看社戏。
鲁迅看社戏,写《社戏》,他在文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宜于剧场演出,但如果在野外演出,“远远的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龙虎斗》、《游园吊打》等传统节目,是很能体现绍剧粗犷等特色的戏。呼延赞的复仇景色怀念,卢廷宝、丁奉的狼狈相、可被的结局和极富讽刺性的诙谐表演,历来为绍兴、浙东甚至江浙一带民众所称道。鲁迅把这两出戏写进《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里,充分反映了它们的人民性。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出,甚至连圆圈都画不圆的阿Q在临刑前游街时,居然还要、还会哼几句“手执钢鞭将你打”,足以说明绍剧、社戏在绍兴民间的普及程度之高。
社戏
祝福篇
绍兴民间的“年终大事”,俗称“请大菩萨”、“请祝福菩萨”,旨在酬谢神灵一年来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
祝福
祝福
时间:以“立春”为界限,有祝冬福与祝春福之分,而立春,以表示新年开始,所以,绍兴人通常都是祝冬福的。
具体时间:一般拣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至三十日分岁之间的某一天。少数人家在前半夜祀神,祀神后便可安然地睡觉,人们谑称为“请懒惰菩萨”;大多数人家则在后半夜举行祝福,几乎彻夜不眠,人们称之为“请勤俭菩萨”。
所祀神像:肥头大耳,一脸福相,并印有“南朝圣众”四字,据说是被异族灭亡的南宋皇帝。赵宋遗民摄于异族统治者的淫威,只好在深更半夜祭祀他,纪念他。民间节俗的缘起,可能有民族交往、民族斗争的因由,但已很难细究。这种祭祀活动后来就完全演变为酬神祈福了。
祀神是朝外的,祭桌是两张拼放的八仙桌,其面板的木纹应左右横放;祭祖宗则是向内的,八仙桌面板木纹须改成直摆,这就是绍兴人所说的“横菩萨,直祖宗”。
祝福
祀福神循例在厅堂里举行。两张八仙桌拼放在稍近天井处,并敞开大门。桌上的祭祀、供品等物更有一定的摆法:最外面的是绍兴人称为“马张签”的神像,红脸,用粗糙的黄纸木刻印就。往里依次序是三茶六酒(即三盅茶叶,六盅黄酒)和三牲(或五牲、七
绍兴社戏与祝福绍兴民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