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琵琶演奏作品的感悟及理解.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章将通过作者对琵琶演奏作品的感悟及理解,对其演奏过程中的中和之美作出详细阐述.
1. 中和思想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阴阳、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音乐当然也不例外。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根本思想之一“和”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文章将通过作者对琵琶演奏作品的感悟及理解,对其演奏过程中的中和之美作出详细阐述.
1. 中和思想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阴阳、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音乐当然也不例外。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根本思想之一“和”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重要表达,在中载说:“……诗、歌、声、律、音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它的最终目的是到达神人以和的境界……”。以和为美,以和为贵,推崇阴阳之和、天地之和、自然之和的和谐之美在中国音乐作品中处处透露。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正是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并把中和的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运用及开展。他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时机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和谐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了乐器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在二级撞击中不能回归到‘中和’状态而走偏走斜,这是非常可惜的."②他主长琵琶演奏应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万物对立、统一的‘中和思想',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三相(左—中-右)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新的行动。这就是以中为归宿,以中平衡两极的‘中和思想'。”③但同时他也认为:“以忠君顺王为归属的‘孔孟之道’在二度创作中应修正;缺乏个性的‘完美’,无疑对艺术是一种抹杀.”“‘中和'不同于甘居中,防止冲突的静态式的传统中庸观。现代意义上的‘中和'以共存、共荣的宽容姿态纵观全局,别立新宗,抗争求存。”④
2。 美的享受是中和之本
音乐演奏假设要感染别人,首先要感染自己。琵琶乐曲创作中的”美“也是数不胜数,比方:《十面埋伏》中的大气之美,《霸王卸甲》中的悲壮之美,《塞上曲》的柔韧之美,《天鹅》的高雅之美,《童年》的无忧之美,《天池》的田园之美,《大浪淘沙》中的凄凉之美等。正是由于琵琶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能把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它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日常的长轮练习中,我们首先要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轮指方法,之后我们可以想象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五颗一样的珍珠,而轮指就是把五颗一样珍珠连成一条平滑曲线的过程,其中“珍珠”表示每根手指发出的声音要圆润饱满强调颗粒性,而“平滑曲线”那么代表轮指的连接性。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之后,我们就会从心理上追求发音流动、线性的美感,逐步加强其均匀度、颗粒性、连续性等部分技术的深化联络,到达声音和技术的完美结合-—点线结合,寓于其中。同时也摆脱了技术训练的困难性和枯燥性。然而,技术训练最根本是为了在乐曲中的运用,比方《春雨》第二段的轮指处理,为表现出音乐抒情、柔美、线性的特点,要求采用自然流畅、声音通透、圆润的轮指。这时可以采用技、气、情同步考虑,当音乐感觉获得后,再控制轮指,防止单纯强调技巧,结合音乐的歌唱性,从而把乐曲更好的表现出来。
3. 演奏中“

琵琶演奏作品的感悟及理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hetyo
  • 文件大小11 KB
  • 时间2022-08-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