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历史文化
市内的章贡区为赣州市政府所在地 , 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
城, 集中了许多宋代和民国时期文化景点 , 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
观的文庙、胞及海外侨胞有 20 多万,其中
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 20 多个
国家和地区。
赣南,古称“虔州” 。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的蛮
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得最为形象: “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人迹罕至。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 ,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 派来伐木的降卒。 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
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
流。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大多是秦始皇派遣来的“谲徒” 、“遣民”,如兴国上洛山的伐木客之类;
第二次,是在魏晋“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期” ;第三次,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
第四次在宋末,现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
第五次是在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而迁来的;
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 赣南南部和 “三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
第七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 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
.
精品文档
乱、灾难,“人满为患”,而赣南凭它的地理、 人文等方面的条件,恰好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徒人”提供了一个去处,一块生活
的土壤,一个可以繁衍生息的空间, 如同物理学上的 “总量平衡”定律。
“客家”作为一个民系,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的规范。 赣南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
除地域等外, 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 赣南的客家方言与其
主体的来源及长久繁衍生存有着原本关系。 总体上说, 它来自北
方,有着明显的唐宋古音特点, 过程上它又有许多迁自长江流域
的客家先民,又带有江西等地方言的熏染,南部由于近邻闽粤,
受闽粤客家话影响;因此,赣南客家土话基调、基音、基本词汇大体相同,但由于个体各别,各县、市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常常是相互之间能“听得懂” ,能“对话”,但“不和谐”。
赣南客家人的另一个共有的突出特点是心理上的进取精神、
乡土意识和淳朴务实精神。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曾多有称道。 苏轼曾以“亢志厉节”概括,李太初用“劲健尚义”赞叹;而文天
祥则形容得更为深刻具体: “山川之稠缪,人物之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诲,不可以形威慑,而可以礼义动。 ”赣南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不少英才, 他们是赣南客家人的代表, 赣南客家人的骄傲。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毋潜、北宋名医
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
山先生的先祖孙勰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 在民主主
赣州历史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