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约束下安徽沿淮经济带发展研究
摘 要:采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安徽沿淮经济带2007-2022年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生南引淠、引淮济阜、引芡济蚌跨区域调水工程及驷马山引江补淮工程。淮南引淠工程以淠河干渠为水源,利用渠道输水至寿县大井水库后通过管道调至淮南市山南新区;引淮济阜工程以淮河干流为水源,在南照集通过管道调水至阜阳;引芡济蚌工程以淮河北岸的芡河洼地为水源,通过管道穿越淮河至蚌埠;驷马山引江补淮工程利用驷马山工程引江输水线路,经定远县江巷水库至淮南和蚌埠,通过新开输
水干渠和兴建滁河四级站、江巷水库等措施,为淮南、蚌埠及沿淮地区部分城镇提供重要的后备水源。同时,通过新建江巷水库、抬高淮河干流临淮岗坝上及蚌埠闸以上河道和城西湖、城东湖、高塘湖等湖泊蓄水位;充分利用淮南因煤炭开采形成的大量采煤沉陷区,因势利导,发挥其蓄水作用等举措,提高驷马山引江补淮工程供水效益,增加可供水量。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针对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过高、水资源消耗量过大、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应该着力从产业结构上做文章。依托区位条件,发挥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以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为主线,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平台,充分挖掘沿淮地区人才资源的潜力,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升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打造特色鲜明、技术领先、综合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带动沿淮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工作,其中淮南应重点拉动煤炭产业链,扩展煤炭增值空间,充分利用上游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托煤气化、液化等技术,生产下游产品,并推动下游产品深加工,生产烯烃、PVC、二甲醚等高端产品;由于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缺乏且农业和工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应该重点发展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与商贸物流、电子商务联动发展,培育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法律等商务性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立足沿淮农业区位特点,发挥粮食、水产、蔬菜等主导产业优势,加快建成淮河流域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利用沿淮及周边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促进农副产品资源转化增值,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做好安徽沿淮经济带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工作。重点是加强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染治理,开展重要水源地和采煤沉陷区的保护与修复,着力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结合雨洪资源利用和水系沟通,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大兴植树造林,加快瓦埠湖、香涧湖等重要水源地涵养保护,开展八里河、龙子湖、沱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闸坝生态联合调度。实施矿山复绿行动,重点治理矸石山、电厂粉煤灰堆放场,消除视觉污染。治理矿坑污水、选煤废水,改善水体环境。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严格限采深层水、合理开
水资源约束下安徽沿淮经济带发展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