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听觉
第一页,共二十六页。
耳朵的结构
第二页,共二十六页。
耳的各局部功能
第三页,共二十六页。
第四页,共二十六页。
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第五页,共二十六~10dB
无声:0dB
第十页,共二十六页。
职业性噪声
职业性噪声主要指工业性噪声,主要来自机器或操作过程发生的噪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
85分贝〔dB〕噪声作业环境下可以工作8小时
88分贝〔dB〕噪声作业环境下可以工作4小时
91分贝〔dB〕噪声作业环境下可以工作2小时,
依次递减。超过140分贝可以引起耳痛。
工业性噪声可以导致的职业病为职业性噪声聋、爆震聋 。
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危害。主要的、特异性的损伤是在听觉系统。
噪声聋〔噪声性听力损失〕:是由于长期受噪声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其损伤部位在内耳毛细胞,毛细胞是人体听觉神经的末梢,极易受噪声损害,一旦受损不能再生。
第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耳的解剖关系示意图
第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内 耳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内,因其结构复杂故称迷路
组织学上为:骨迷路,膜迷路
解剖和功能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第十四页,共二十六页。
耳 蜗
由蜗轴和骨蜗管组成
-
骨蜗管分为:
前庭阶,鼓阶,中阶〔膜蜗管〕
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
膜迷路
④膜蜗管: Corti器
③膜半规管:壶腹嵴
②球 囊: 球囊斑
①椭圆囊:椭圆囊斑
前庭感受器
膜迷路
听觉感受器
①
②
③
④
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
听力损伤的程度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时间有关
听觉疲劳—仍属于功能性改变
短时间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所引起的听力下降,一般不超过25dB时,离开噪声环境数小时,听力自然恢复,属于暂时性听力阈移〔听阈偏移〕。 暂时性的听力损伤通常是由过量噪音造成耳内的细小毛细胞功能紊乱引起的。
第十七页,共二十六页。
永久性听力阈移〔噪声性聋〕:
在听觉疲劳的根底上,在继续接触噪声暴露,就会使内耳感音器官由功能性改变开展为器质性退行性病变。听力损失不能完全恢复。屡次噪音危害或者一次性的严重噪音危害,可能会造成细小毛细胞死亡,结果就是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第十八页,共二十六页。
爆震性耳聋:
假设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爆震性耳聋。这是由于脉冲噪声〔或压力波〕对听觉器的伤害,脉冲噪声强大,常伴有压力波,造成听觉器官的急性损伤,出现鼓膜充血、出血、穿孔,中耳的听骨骨折、内耳组织Corti器毛细胞的损伤、盖膜移位、基底膜撕裂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甚至导致全聋。
第十九页,共二十六页。
影响听力损失的因素
噪声强度:接触噪声强度与听力损失程度呈正相关。环境噪声≥85dB〔A〕出现危险率。
接触噪声时间: ≥85dB〔A〕起,随暴露年数增加,听力损伤越多。
85dB〔A〕 ≥20年
90dB〔A〕 10年
95dB〔A〕 5年
100dB〔A〕以上 5年之内
第二十页,共二十六页。
噪声的频率及频谱:
强度相等,人耳对低频的耐受力要比中频、高频强;
2000Hz—4000Hz的声音最易耳蜗损害;
断续的噪声较持续损伤小;
突然出现的噪声较逐渐开始者的危害大;噪声伴震动对内耳的损害比噪声明显。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个体差异:
噪声易感者约占人群5%,接触 噪声后引起暂时性阈移,恢复较慢。有的人的耳朵更加敏感,有的人那么会更容易被一定频率的噪音所伤害。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其他因素:
年龄愈大,损伤愈严重,听器官受伤的恢复能力减退。
耳病患者有感音性耳聋者易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
噪声听力损伤开展至噪声聋的快慢及病变与个人防护及防护用品的使用关系密切。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个人听力的保护与否:
年轻人喜欢小巧时尚的MP3是一个无形杀手。现在的MP3播放8至12小时,声音输出功率一般可高达115分贝,并发出的声浪,可以超过开动电锯的噪音。
研究显示,不应在100分贝噪音环境中超过15分钟,否那么听力受损,年轻人喜欢把MP3的音
关于耳朵-(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