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源分析及治理措施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源分析及治理措施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对来说,却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非常严峻。中国是农业大国,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环境保护是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必须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并执行。
一、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缺位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一些关于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规定,但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缺乏有效、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与措施,对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方面的困难考虑不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从国务院的有关行政法规到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均有所涉及,但这些法律规定对满足现代土壤污染防治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出台较早,存在着内容滞后、惩戒力度不强、不严。这是导致一些人为破坏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事件屡治屡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如超标排放污水垃圾,我国法律规定此种行为不属于违法,而且对这种行为环保部门只能向排污单位加倍征收排污费,超低的违法成本造成了一些企业主宁交罚款继续排放,也不愿意进行污染治理。导致环境污染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污染源。
2、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各地农业生产正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污染问题,如化肥过量、地膜污染、农药残留、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等,农业生产存在高耗低产等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约1/10,但化肥用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化肥总用量的1/3,我国还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2010年我国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5561万吨,农药施用量为175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因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利用率不高,每年有近1500万吨的化肥流失田外,在雨水及灌溉水的作用下逐渐深入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或随地表流入河流、池塘,使江河湖泊及近海水域遭到污染,导致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影响水质生态系统的营养化,而且对人类及陆生动植物也会造成严重威害。
,%左右作用于目标病虫,%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污染。过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严重污染土壤、水体,还会造成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导致食品有害药物残留,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大棚技术的普及造成地膜污染日益剧增,据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覆盖面积已达3亿亩。大量的地膜短期内土壤根本无法分解,污染并威胁着农业生产环境,如不及时加以治理,将会严重影响并阻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随着各地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造成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也日益突出。污染程度与养殖规模成正比,各养殖场每天排放出大量废水、粪便和废气,大量污染物没有进行处理
五年级上册英语手抄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