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工艺规程
二 制造系统及组成
制造系统是生产系统中生产技术层的主体。
制造系统如图3-2所示。
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称为机械加工工艺系统。
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一 工序
不改变操作者、设备起点。(图3-6 a)
2 工艺基准 (制造基准):
1)度量基准:检测中使用的基准。
(图3-6 b)
§ 基准的定义与分类
2)装配基准:
3)定位基准:
粗基准:
精基准:
基本精基准:(图3-7 a)
辅助精基准:(图3-7 b)
附加精基准:(图3-7 c)
1 若要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的位置、尺寸要求,则应选择不加工面作粗基准。
如图3-8所示。
2 若要保证某重要表面加工余量均匀,则应选择该表面作粗基准。
如图3-9所示,
3 若零件多个面要加工,为保证各表面都有加工余量,应选余量小的面作粗基准。
如图3-10所示。
4 选作粗基准的表面应尽可能平整光滑,铸、锻件最好同箱同模面,使定位夹紧可靠。
如图3-11所示
§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精基准的选择原则是:
1 基准重合
即定位=设计。以减少定位误差。 如图3-12所示,
2 基准统一
在尽可能多的工序中使用同一基准,以减少安装误差和夹具种类。如图3-13所示,
3 互为基准
对于相互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表面,采用互为基准来加工,易于保证相互位置精度。如图3-14所示 ,
4 自为基准
对于须切除薄而均匀的余量的表面采用自为基准加工。
。如图3-15所示。
§ 精基准的选择
加工方法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 切削加工
包括车削、铣削、刨削、磨削、拉削、钻孔、扩孔、铰孔、研磨、珩磨、抛光、超精加工、钳工及由它们组成的自动技术、数控技术、成组技术、组合机床、流水线、自动线。
§ 现有工艺手段的分类及其特点
特点:
▲ 以金属材料来制造机械零件,其主要加工手段仍然是切削加工,因切削加工精度高、质量好。
▲ 切削加工以硬对硬(要切除余量,刀具必须比工件更硬)故带有根本的弊病,能耗大、资源利用率低,应尽量减少它。
▲ 切削加工工序多、需要的设备多、投资大、生产率较低。
二 少、无切屑加工
精密铸造类:
压力加工类:
压力光整加工:
新材料新属性:
还有精密焊接,粘结技术,快速成形等。
特点:
采用以上方法都是为了减少切削加工。有的是精化毛 坯来减少机加工量;有的是无屑成形;有的是利用新材料、新属性直接制造零件。
常见的特种加工方法有:
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电子束加工、离子束加工、电磁加工、爆炸成型、水力切削等等。
特点:
● 属于非接触式加工,能以柔克刚,刀具硬度可低于工件的硬度。加工时不存在显著的机械力。
● 不是依靠机械力和机械能,而是利用电能、电化学能、光能、热能等切除材料,能量密度高。
● 切削原理在这些加工中不适用,不产生宏观切屑。
● 加工能量易控制和转换,易自动化,加工范围广、适应性强。
三 特种工艺
一 选用的依据
二 加工手段的组合
组合格式=A+B+C
式中A—普通精度级(IT7-9,-);
B—精密级(IT6-7,-);
C—高精密级(IT5,)。
§ 常用工艺手段的选用及组合
一 划分加工阶段的目的
▲保证加工质量
▲合理利用机床
▲及早发现毛坯缺陷
▲便于安排热处理
§ 加工阶段的划分
二 加工阶段的划分
△粗加工阶段
△半精加工阶段
△精加工阶段
△光整加工阶段
一 安排机加工顺序的原则
▲ 基面先行
▲ 先粗后精
▲ 先面后孔
▲ 先主后次
一般格式:基面加工—重要表面粗加工—次要表面加工—热处理—基面修整—重要表面精加工。
§ 加工顺序的确定
★退火和正火
★时效
★淬火和调质 。
★渗碳淬火和渗氮
★检验工序
二 热处理工序及其它工序的安排
一 机床的选择
选择机床设备的原则是:
1 机床的加工尺寸范围应与加工零件的外形尺寸相适应。
2 机床的精度应与工序要求的精度相适应。
3 机床的生产率应与零件的生产类型相适应。
4 机床的选择还应与厂内现有设备相适应。
5 采用数控机床加工的可能性。
§ 机床和工艺装备的选择
1 夹具
第三章工艺规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