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
简 称 STM
发明者格尔德·宾宁
什么是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第三种能够直接观察到单个原子像的根据量子隧道效应来获取反映样品表面形貌及电子态图像的一种新型显微镜。
STM的工作原理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根据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原理,通过探测固体表面原子中电子的隧道电流来分辨固体表面形貌的新型显微装置。隧道效应是量子力学中的微观粒子所具有的特性,即在电子能量低于它要穿过的势垒高度时,由于电子具有波动性而具有穿过势垒的几率。
由于电子的隧道效应,金属中的电子并不完全局限在表面边界之内,即电子的密度并不在表面边界突然降为零,而是在表面以外呈指数衰减;衰减长度约为 1nm,它是电子逸出表面势垒的量度。如果两块金属互相靠得很近,它们的电子云就可能发生重叠;如果在两金属间加一微小电压,那就可以观察到它们之间的电流(称为隧道电流)。同时,物体表面的高低会影响隧道电流的大小,针尖随着物体表面的高低上下移动以维持稳定的电流,依此来观测物体表面的形貌。
STM的工作模式
尽管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的构型各不相同, 但都包括有下述三个主要部分:驱动探针相对于导电试样表面作三维运动的机械系统(镜体),用于控制和监视探针与试样之间距离的电子系统和把测得的数据转换成图像的显示系统。它有两种工作方式:恒流模式、恒高模式。
STM的工作模式
恒电流模式
利用一套电子反馈线路控制隧道电流,使其保持恒定。再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即是使针尖沿 x、y 两个方向作二维运动。由于要控制隧道电流不变,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局域高度也会保持不变,因而针尖就会随着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而作相同的起伏运动,高度的信息也就由此反映出来。这就是说,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得到了样品表面的三维立体信息。这种工作方式获取图像信息全面,显微图象质量高,应用广泛。
恒高度模式
在对样品进行扫描过程中保持针尖的绝对高度不变;于是针尖与样品表面的局域距离将发生变化,隧道电流 I 的大小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计算机记录隧道电流的变化,并转换成图像信号显示出来,,即得到了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显微图。这种工作方式仅适用于样品表面较平坦、且组成成分单一。
扫描隧道显微镜- 基本结构
隧道针尖
三维扫描控制器
减震系统
电子学控制系统
离线数据分析软件
主要特点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以下特点∶
1、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原子级的空间分辨率,其横向空间分辨率为 l Å, Å. 可以观察单个原子层的局部表面结构,而不是体相或整个表面的平均性质,因而可直接观察到表面缺陷、表面重构、表面吸附体的形态和位置以及由吸附体引起的表面重构等。
2、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直接探测样品的表面结构,绘出立体三维结构图像。并且可用于具有周期性或不具备周期性的表面结构的研究,这种可实时观察的性能可用于表面扩散等动态过程的研究。
3、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在真空、常压、空气、甚至溶液中探测物质的结构,它的优点是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均可进行观察,而普通电镜只能观察制作好的固体标本,由于没有高能电子束,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