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蛋白质,使膜具有不对称性和流动性的用于解释生物膜结构的模型。
要点:(1)不对称性:即脂类和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不对称(2)流动性,即组成膜的脂类双分子层或蛋白质都是可以流动或运动的,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保证了生物膜能经受一定程度的形变而不致破裂,这也可使膜中各种成分按需要重新组合,使之合理分布,有利于表现膜的各种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允许膜互相融合而不失去对通透性的控制,确保膜分子在细胞分裂、膜动运输、原生质融合等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
2、细胞全能性:每个生活的细胞中都包含有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细胞具有形成一个新的个体的潜在能力。
3、水势:每偏摩尔水的化学势差。即体系中水的化学势与处于等温、等压条件下纯水的化学势之差,再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
4、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在渗透系统中,溶质势表示了溶液中水分潜在的渗透能力的大小。
5、压力势:由于压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的数值。
6、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7、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8、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9、离子主动吸收:细胞利用呼吸释放的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矿质的过程。
10、离子的被动吸收:细胞不需要由代谢提供能量的顺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矿质的过程。
11、诱导酶: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生成的酶。
12、红降现象: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额在波长大于680nm时急剧下降的现象。
13、双光增益效应:在长波红光之外再加上较短波长的光促进光合效率的现象。
14、光合链:定位在光合膜上的,由多个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15、光和磷酸化:光下在叶绿体中发生的由ADP与Pi合成ATP的反应。
16、光呼吸:植物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释放CO2的过程。
17、光补偿点:叶片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O2吸收量等于O2释放量,表观光合速率为零时的光强,
18、光饱和点: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不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成为光饱和点。
19、CO2补偿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时,即净光合速率为零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20、光和午睡现象:植物的光合速率在中午前后下降的现象。(因素—大气干旱、土壤干旱)
21、EMP糖酵解:己糖在细胞质中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22、TCAC三羧酸循环: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彻底氧化分解的循环途径。
23、PPP戊糖磷酸途径:葡萄糖在细胞质内直接氧化分解,并以戊糖磷酸为重要中间产物的有氧呼吸途径。
24、末端氧化酶:处于生物氧化系列反应最末端的氧化酶。
25、巴斯德效应:当植物组织周围的氧浓度增加时,酒精发酵产物的积累逐渐减少,这种氧气抑制酒精发酵的现象。
26、呼吸商: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CO2的量与吸收O2的量的比值
27、源:产生提供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叶,萌发种子的子叶、胚乳)
28、库:消耗积累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生长的根、茎、种子)
29、第二信使:能被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
北林植物生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