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分析论文
大师作品分析
论文
时间:2012年11月1日
班级:建筑学101
姓名:@@@
诺曼·福斯
所有的窗户均能使用倾斜功能手动打开;每个窗子外面的窗格,上下均带有通风槽,可防风雨的侵入。当天气条件不允许使用自然通风时,全部窗子都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关闭,使用空调系统。
为创造最佳自然照明和通风,塔的边缘每隔8层设计一个4层高的冬季花园。
塔楼被垂直划分成5个12层的“村子”。
采用不同外墙开口,结合架空地板,加上风扇,基因材料,过滤材料等简单材料与设施措施,形成能满足多功能的“可吸收外墙”从而使室内外空气、水分通过墙体上的穿孔得以交换,在平衡和调节温湿度的同时,过滤灰尘减少噪音。
除了贯穿的中庭和内花园的设计外,建筑外皮双层设计手法
同样增加了该高层建筑的绿色性,外层是固定的单层玻璃,而
内层是可调节的双层Low-E中空玻璃,两层之间是165毫米厚
的中空部分,室外的新鲜空气可进入到此空间,当内层可调节
玻璃窗打开时,室内不新鲜空气也进入到这一中空部分,完成
空气交换。在中空部分还附设了可通过室内调节角度的百叶窗
帘,炎热季节有可以反射更多的阳光到室内。
建筑平面每边为60米长的等边三角形,每边都向外微曲以取得最大的办公空间。
中央有个中庭,弯曲的外沿可提供更多的办公空间。3个边角设置电梯、楼梯和附属设施。每隔8层设计一个4层高的冬季花园,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布局,任意一层的两端,均为一边是办公室一边是花园。所有办公室均有自然光,也是餐厅和休息的场所。钢结构且每个拐角都有对垂直支撑,支持着8层垂直构架,使得办公室和花园完全没有柱子。
总结其主要(生态)设计特征:
1. 多个冬季花园围绕建筑主体塔楼盘旋而上。建筑侧面被四层高的花园所分割。
2. 建筑主体中通高的中庭与花园连通,象烟囱一样为内向的办公室提供100%的自然通风。
3. 利用混凝土的储热性能为建筑提供自然夜间降温。
4. 利用自动监控的垂直遮阳板系统为建筑物提供遮阳和日照控制。
5. 利用时间和运动监测器实行节能人工照明控制。
6. 采用多层立面系统实现建筑节能。
7. 成对的剪力墙在角落围和起来,以支撑承托八层建筑的大跨梁。这些大梁使办公
室和花园都成为无柱的开敞空间。
8. 建筑平面为每边60米长的等边三角形,每边都向外微曲以取得最大的办公空间
9. 楼电梯和服务空间被安排在平面的三个角上,以加固象村落一样成簇安排的办公
室和花园。
二、德国柏林国会改建
1、背景:
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建于1884年,由德国建筑师保罗﹒瓦洛特设计,采用古典主义风格,最初为德意志帝国的会议场所,又称帝国大厦。
1933年2月27日,大厦失火,部分建筑被毁,失火原因不明。
1945年,苏联红军在攻克柏林战役中,也将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最为战胜希特勒的象征。战争中大厦遭到严重破坏,大厦圆顶被炸毁。
1961年至1971年间,大厦按保罗﹒鲍姆加藤的设计方案重建,重建的国会大厦对建筑进行了简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厦圆顶部分。
两德统一以后的1992年,德国决定将国会大厦作为德意志联邦议会的新地址,二百年沧桑,几经战火,旧国会大厦已是残缺不正,60年代的扩建与维修显得既不实际、有无章法,而传统的布局也无法容纳新的功能。为改变这一状况,德国政府举办国际竞标。
世界著名建筑师福斯特及其设计事务所在全国800多名建筑师中脱颖而出。
福斯特胜出的重要原因:要将国会大厦改建成一座低能耗、无污染、能吸纳自然清风阳光的典型环保型建筑。在这一方案中,他将高科技手法与传统建筑风格巧妙结合:保留建筑的外墙,而将室内全部掏空,以钢结构重做内部结构体系。并盖上了一个全新的玻璃穹顶,1999年完成。
2、改建工程:
●自然采光
议会大厅主要依靠自然采光,透明的穹顶使得具有顶光的效果,倒椎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部天井也得到了充分的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日照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呈灯塔样的发光体,成为柏林市的独特景观。
● 自然通风系统
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的檐口,自然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的风道及充在座位下的风口,均匀的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倒椎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
大师作品分析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