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论文2022年字
篇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一)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快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种理解认为:“网络社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蔽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牢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掌握,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可相逢不相识,人们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现实中人们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可能会做,故特别自由和难于掌握。
第三,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约束力的弱化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者来维系。而网络社会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网上人的言行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遵从
道德标准与否也不易觉察和监视,道德标准约束力大为减弱。
第四,网络社会道德的新要求
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杂志上发表《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的论文,指出计算机技术制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四周,存在着传统伦理学不能直接答复的一系列道德新课题。互联网的普及和进展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道德关系,
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近数年间发生的并具有新的特点。人类社会道德标准在历史运动中有一个量的积存过程,并在适用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进展同样也需要教养,网络行为也需要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有肯定的道德标准和原则。因而需要在传统伦理道德的根底上加以讨论,构建适用于网络社会的
伦理道德体系。
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使网民经常处于道德的冲突与选择中,而表现出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系列问题。高职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泼,是承受新事物的敏感人群,已融人网络社会生活,网络道德修养成为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局部。笔者采纳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在高职院校210名大学生进展了间卷调查,间卷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高职大学生,旨在了解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网络道德的现状,发觉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
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一)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的熟悉根本是正确的,54. 76%高职大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相比,目前网络社会的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 9%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
会是不同的,需要进展其自身的道德标准。
在网络生活实践中,92. 8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制标准;49. 05%高职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示生气;40. 48%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谈天或发表看法时,没有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6. 6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
网络道德论文2022年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