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景区门票
篇一:青州古城
青州古城遗址
2022-11-05 16:15:4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郝增 牛志伦
四千多年前穆之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阳河北另筑新城,称东阳城。
三、东阳城:
东晋义熙六年(410),东晋灭南燕,夷广固,羊穆之在南阳河以北,北阳河以东,另筑新城称为东阳城。东阳城在今北关一带,东起今市立医院东侧的晓东门,西至北西关东侧岱宗门,全长2500米,南濒南阳河北关街南端的南天门,北到西大街北端的车辕门(又名武曲门)外的东店,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250万平方米。另外西北设镇青门(马驿门),门外接西店街。东阳城曾于神宗熙宁十年,修州城,建楼橹,南岸置吊桥。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金兵再陷州城,杀代理知州魏某,焚城而去,在南宋与金、元及农夫起义不断交战中,东阳城频遭战火。因南阳城在修建应战中不断完善,至明洪武三年,南阳城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后,州府的统治中心迁入南阳城,东阳城至清代渐渐被废弃。明洪武十一年(1378),在东阳城故址修复土城,不久被废,仅西北有城门残存,残墙高20米,长27米,门洞宽14米,夯筑而成。
东阳城北城墙设城门两处,东曰东辕门,西曰的镇青门;西城墙设泰山门,东城墙设晓东门。近仅存镇青门,地上保存局部有门洞及洞两侧的城墙。此处为明清两代的官吏驿站,换乘车马的地方,所以又叫马驿门。1990年被公布为青州市级爱护单位。
四、南阳城:
南阳城以在阳水之南而得名,因城内某些地物似牛首、牛角、牛耳、牛涎、牛眼、牛腹、牛脐、牛溺、牛背、牛蹄等名,广为流传,所以俗称卧牛城。始建之年有三说:其一说: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修东阳城时,同时与阳水之南筑南郭。《魏书·侯渊传》称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前刺史侯渊劫光州兵库反,夜袭青州南郭。光绪《益都县志》载:“魏得青州至此垂五十年,中间无大兵戈,必因户口日繁,而东阳又狭隘,故广南郭以处之。”其二说:北齐天宝七年(556)移益都县来治东阳,同时又筑南阳城。其三说:《读史万与纪要》云:曾肇曰:“东阳城治北城,隋筑南阳城,东阳并入焉。”三说中,以其一说较为可信。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南阳城今城也,唐、宋、金、元因之,明洪武三年(1370)御都指挥史叶大旺增崇数尺,垒石甃甓,原城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2022米,周十三里有奇,高三丈五尺,濠阔如之,深一丈五。为门四者,东曰海宴(旧名海岱),南曰阜财(旧名云门),西曰岱宗(旧名泰山)。北曰瞻辰(旧名凌霜)。《齐乘》曰:”两城相对,抱阳如偃月,因阳以为隍,以其崖以为壁,盖古者合为一城。” 北宋时东阳故城犹存,靖康之变,入金始并于南城。南阳城之建距今已近1500年了。天顺年间,都指挥史高源、知府赵伟、徐郁修城楼、台铺。正德七年(1512),佥事牛鸾、知府朱鉴;嘉靖八年(1529)知府江珊,相继修。嘉靖十三年(1534),兵备佥事康天爵增筑西门月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陶锦修东门及南门楼,又修东南隅文昌楼。康熙六十年(1781),重修楼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知府李涛重修。道光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知府方用仪、英桂倡捐重修。故城遗址毁于历代兵戈,唯岱宗门一段城墙残迹尚存,显示出故城之雄伟高大。
南城墙在1972年修建今南环路时撤除占用。今西门青州市博物馆北有残墙。1986年青州市人民政府拨款20万元,修复60米的一段城墙。自明开头,南阳城为府县两极政府所在地。
五、青州驻防满州旗城:
青州驻防满州旗城,俗称北城,今在益都街道北城社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历时三年成。北城南北长280丈,东西宽240丈,总面积746640平方米。城墙用三合土筑成,高一丈二尺五寸,底宽一丈二尺,顶宽七尺。城跺口2022个,雉堞参差,雄壮威猛。雍正皇帝钦定四门:南曰“宁齐”、北曰“拱辰”、东曰“海宴”、西曰“泰安”。并为城内敕建的两座主要庙宇赐名,东大庙(供释迦牟尼)赐名“普恩寺”;西大庙(供城隍)赐名“福应寺”。四门上有四座重檐转角城楼,雄伟壮丽。每座城门又分内外两门,有月城。四座城楼各置炮
青州古城景区门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