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课件.ppt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吾】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上》)
【余】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古代汉语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吾】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上》)
【余】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
【朕、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台】以台正于四方,唯恐德弗类,兹故弗言。(《书•说命》)
第二人称代词
【汝】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女】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尔】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若】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而】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乃】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关于第二人称代词的其他看法
“戎”也可作第二人称代词:
戎虽小子,而式宏大。《诗经•大雅•民劳》
有学者认为“子”也可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存在,但学姐的主流观点仍是“子”作为尊称词汇存在,而不是作为人称代词存在。
,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郑风•氓》)
第三人称代词
【厥】方命厥后。——《诗•商颂•玄鸟》
【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渠】滕如期往,至乃阳求索书,惊言失之,云“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学者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
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语法学著作和古汉语教材都会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一)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周法高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等等。
(二)古代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郭锡良先生的《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与发展》等等。
(三)除了上面两种意见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代虽然有些词有第三人称的用法,但是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姚振武先生,其作品《上古汉语第三人称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则阐述了他的这一观点。
第三人称的表示方法和第三人称代词一样吗?
【其】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国回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左传成公三年)
以指代关系表第三人称的含义,
行使第三人称代词的功能,
但并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不作为专职人称代词。
"其"的 定 性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
其属第三人称代词,略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在上古汉语中只作定语,不做主语。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复指代词)
例: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
(不见其入中的其可用“师之”代替)
指示代词
其属于指示代词,略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那样的”。(定指代词)
例:臣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要观点
王力等学者主张“其”拥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方面作用
吕叔湘等学者主张“其”不存在人称代词的情况,只有指示代词
古代人称代词的单复数现象
在上古汉语里,
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第一人称
现代:我,我们。
古汉语:经常使用的有:“余、予、我、吾”四个。
“余”和“予”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记》“今人方为刀俎,我为人肉,何辞为”
第二人称
现代:你,你们
古汉语:主要有“汝、尔、而、乃、若”
“汝”在上古时写作“女”,常做主语和宾语。如《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尔”常做定语,《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后来写作“你”。
“若”主要用作主语,宾语,有时用作定语。如《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
“乃”和“而”常用做定语,表示“你的,你们的”。如《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那么请分我一杯肉汤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b21547
  • 文件大小3.22 MB
  • 时间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