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的加工炮制品种历史追溯及其临床应用.doc姜的加工炮制品种历史追溯及其临床应用
【摘要】简单介绍姜的各种加工品种、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追溯历史渊源,重点掌握姜的各种炮制品种的药性、药理,以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姜的加工炮制品种历史追溯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认为药食同源,姜是最好的范例。早在《论语?乡党》[1]中,孔子曰:“不撤姜食,不多食”,《礼记·檀弓》[2]云:“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吕氏春秋·本味》[3]云:“和之美者,杨朴之姜,招摇之桂。”食用以外,姜亦作药用,是药食同源的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4]将干姜列为中品,《本草纲目》[5]列为菜部,此后历代本草皆有记载。姜的临床应用品种有:生姜、干姜、炮姜、姜炭、姜皮等。
1姜的加工炮制品种
宋代苏顷的《本草图经》[6]说:“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本草崇原》[7]云:“干姜用母姜晒干,以肉厚而白净、结实明亮如天麻者为良,故又名白姜。”同时期的诸家本草皆用“母姜晒干为干姜”之说,与今天药用干姜的标准制法相同。《中药大辞典》[8]“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中国药典》[9]2005版干姜的制法: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
炮姜最早记载于汉《伤寒论》[10]。明代缪希壅在《炮制大法》[11]中指出干姜的应用:“若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姜味本辛,炮过则辛味稍减,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7]《医学入门》[12]“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辟,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本草正》[13]“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得配本草》[14]“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本草纲目》、《炮炙全书》[15]也有“炮用”的记载。《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6]“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晾干。”[8]
宋代《太平圣惠方》[17]中所载干姜除“炮”外,又出一“炮炭”即姜炭。故此可以认为姜炭从宋代开始用于临床的,但没见其炮制方法的记载。姜炭的炮制方法是:取干姜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姜炭的法定制法:“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9]即得。
姜皮为姜科植物姜的栓皮及附着的一部分表层。将生姜洗净,浸于清水中过夜,用刀将深色的栓皮及附着的一部分皮层剥下,晒干。
2临床应用
生姜:辛,微温。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生姜“久服去臭气,通神明。”[5]用于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祛痰下气;生姜在妇科应用更是广泛,明妇科专著《济阴纲目》[18]用生姜的处方多达37处之多,武之望在妇科
姜的加工炮制品种历史追溯及其临床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