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说课稿
(第二课时)
说教材
《将进酒》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文是李白的代表作。《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和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缺乏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精品文档请下载)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缺乏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和尔同销万古愁”。(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赏析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和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精品文档请下载)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赏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精品文档请下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外表豪爽,暗藏忧愁。(精品文档请下载)
名句三:钟鼓馔玉缺乏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巧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
将进酒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