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基本知识|关于茶的知识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当代的年轻人很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此,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茶的文化知识,希望对大家《茶经外集》两书。清代陆廷灿于1734年曾撰《续茶经》3卷、附录1卷(见后)。潘思齐撰有《续茶经》20卷。《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公元825年前后问世,1卷。
《采茶录》唐温庭药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记事不足400字。
《十六汤品》唐苏囱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约在900年前后。原文佚,引自《清异录》第四卷茗弃部。从全书文字看,似一篇游戏文字,但对烹茶方法、茶具、茶汤审评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茶录》宋蔡襄著,1051年撰成。蔡襄自序:因陆羽《茶经》没有记载福建建安之茶,丁谓《茶图》独论采制之事,至于茶的烹试未曾有闻,遂写《茶录》。分上下两篇,全书不足800字。
《东溪试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年前后写成。作者因丁谓、蔡襄写的建安茶事尚有未尽,因此写成此书。全书约3000字,首为序论,次分总叙、焙名、茶病等8目。
《品茶要录》,成书于1075年前后,全书约1900字。作者对于茶叶采制不当对品质的影响及如何鉴别审评茶的品质,提出了十说。《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撰,成书于1107年。大观是徽宗的年号,大观初年徽宗著《茶论》,后人于是名为《大观茶论》。全书约3000字,内容包括茶树的种植方法,采茶的时期、方法、蒸茶、榨茶、制茶方法,以及鉴别茶品方法,并根据陆羽《茶经》为立论基点,再结合宋朝的变革而详加讨论。
茶的文化知识2、饮茶方法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
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佐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
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出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末、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
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茶的基本知识-关于茶的知识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