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2
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 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痰饮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饮,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而广义之痰饮,则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还应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
复习
痰饮
3
痰饮的形成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
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
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
4
痰饮病证形成之后的病机特点
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痰饮之邪可随气流行于机体内外,若痰饮流注于经脉,则使经脉阻滞不畅,气血运行不利;
阻遏气机的升降出入:痰饮为有形之邪,停滞于体内,则易于阻滞气机的升降,从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如痰饮停肺,则可致肺失宣肃;痰饮停胃,则可致胃失和降等;
影响津液代谢之进行:痰饮之邪虽为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然一旦形成之后,便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而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脾、肺、肾的气化功能。如寒饮阻肺,可致宣肃失常,水道失于通调;痰湿困脾,则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皮下;累及肾阳,则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饮进一步停聚在体内,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恶性循环;
蒙蔽神明:是指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可致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致神昏谵妄,引发癫、狂、痫等病证。
5
一、概念:
凡具有祛痰或化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二者统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
6
二、分类
1. 温化寒痰药。
主要用于寒痰所引起的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白腻等;湿痰阻于经络所致的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瘰疬;以及湿痰上冒之眩晕,湿痰犯胃之呕恶等。
7
二、分类
2. 清化热痰药。主要适用于热痰、燥痰所致的咳嗽气喘,痰黄质稠难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亦可用于因热痰、风痰所致的瘿瘤、瘰疬、癫痫、中风、惊厥等证。
3. 止咳平喘药。治疗咳嗽、哮喘等。
8
三、使用注意
1. 凡内伤外感的病症,均能引起痰多及咳嗽,治疗时应仔细分辨病因,进行适当的治疗,例如有外感的配合解表药同用,虚劳的配合补虚药同用;
2. 咳嗽而咯血时,不宜用燥烈的化痰药,以免引起大量出血。
9
教学要求
掌握半夏、天南星、贝母、瓜蒌、桔梗、杏仁、苏子、葶苈子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白附子、白芥子、竹沥、海藻、黄药子、胖大海、白果、桑白皮、款冬花、紫菀、枇杷叶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皂荚、皂角刺、关白附、胆南星、白前、前胡、浮海石、瓦楞子、昆布、洋金花、银杏叶、罗汉果、马兜铃等药的功效、主治;了解二种白附子的药材品种,贝母的药材品种及各自的性能特点。
10
第一节温化寒痰药
药性特点:药性温燥,有温中散寒、燥湿化痰之功;
适应证:主要用于寒痰、湿痰所引起的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白腻等;湿痰阻于经络所致的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瘰疬;以及湿痰上冒之眩晕,湿痰犯胃之呕恶等;
使用注意:为了加强疗效,此类药物常与温散寒湿的药物同用。如属阴虚燥咳,或有吐血、咯血病史,应当慎用。
各论--第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