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教研室
第七章第二节
多发性抽动症
学习要点
1、定义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的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本病以肌肉抽掣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
2、范畴
归属于中医学“慢惊风”、“瘛疭”、“肝风”等范畴。
3、发病情况
,起病多在2~12岁之间。
、女患儿比例约为3:1。
,可自行缓解或加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但患儿智力一般不受影响。
1、概述
1 病因:
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2 病位:
主要在肝,与心脾肾相关。
3 病机:
4. 阴虚风动
3 诊断要点
(1)起病大多数在2~12岁之间。可有家族史。病程至少持续一年。
(2)可出现不自主的眼、面、口、颈、肩、腹部及四肢肌肉的快速收缩,以固定方式重复出现。抽动时咽部可发出异常怪声或粗言秽语。
(3)抽动呈慢性反复过程,有明显波动性,可受意志的暂时控制。
(4)有的还有性格障碍,性情急躁,冲动任性,胆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
(5)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异常,脑电图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智力测试基本正常。
3、诊断与鉴别
鉴别诊断
(1)风湿性舞蹈病 6岁以后多见,女孩居多,主要表现为四肢较大幅度的无目的而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常伴有肌力及肌张力减低,并可见其他风湿热症状。
(2)习惯性抽搐 4~6岁多见。往往只有一组肌肉抽搐,如眨眼、皱眉、眦牙或咳嗽声。发病前常有某些诱因,一般病情轻,预后好,但与多发性抽动症并无严格的界限,有些患儿可发展为多发性抽动症。
(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本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往往有家族史。
1、辨证要点
重在辨虚、实
问题:如何理解中医的虚与实?
2、治疗原则
以平肝息风为基本法则
问题:历代医家对于慢惊风、肝风的认识?
4、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1 气郁化火
证候面红耳赤,烦躁易怒,挤眉眨眼、张口噘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
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息风止惊。
方药清肝达郁汤加减。
问题:如何理解“气有余便是火”
辨证论治
2 脾虚痰聚
证候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脾气乖戾,胸闷作咳,
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四肢、腹肌抽动,
秽语不由自主,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
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健脾柔肝,行气化痰。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1、如何区别无形之谈与有形之痰?
2、如何理解“久病必痰”?
辨证论治
3 脾虚肝亢
证候努嘴张口,全身肌肉抽动,喉中有痰,时发怪声经久不愈,常伴腹部抽动,性情急躁,脾气乖戾, 注意力不集中,难于静坐,健忘失眠,纳少厌食,体形多瘦弱或虚胖,面黄乏力,舌质淡红,苔白或腻,脉细弦。
治法缓肝理脾,息风止痉。
方药异功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如何理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长春中医药大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