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诗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在诗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授课【课题】?诗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在诗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授课内容】蒹葭
【教学重点】
1、重点内容: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突出重点的方法:循循善诱
【教学难点】
1、难点内容;培养学生研究发现能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师生互动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式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使用教具】
【使用教材】
【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导入课文〔3分钟〕
首先,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其次,由教师朗诵一首由?蒹葭?改编的现代诗歌。
?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投入地朗读全诗。
二、朗读课文〔3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散读,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
2、背景音乐响起
〔1〕请同学朗诵全诗;
〔2〕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三、分析全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20分钟〕
同学们的朗读颇具感染力,下面就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
不同形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路途艰难伊人所在地〔无结果〕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
四、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8分钟〕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美。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
诗经蒹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