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方少数民族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大鲜卑山嘎仙洞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次年称帝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长达123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
“……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魏书·食货志》
“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魏书·外戚·贺讷传》
“有左右长史、郎中令,左右近侍职,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魏书·官氏制》
拓跋珪“好黄老,数召诸王及朝臣亲为说之”。
——《魏书》卷一五《毗陵王顺传》
与自身原有生活状态相比,鲜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影响?
◆影响:
①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割据一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为了取得各地宗主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政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按资产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等第将税收送到不同地区,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一方面由于世家大族隐瞒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贫富不分;另一方面,由于官吏与地主勾结,把负担压在广大人民身上。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初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弊端?北魏初阶级矛盾尖锐表现在那两方面?
1、阶级矛盾尖锐:
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宗主
北魏政权
农民
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王家范《中国史通论》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1、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在赋税制度“纵富督贫,
避强侵弱”
2、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必然性:北魏统一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落后的统治形式无法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要求)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改革迫在眉睫。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冯太后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