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意识的概述
1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
大学生我意识的偏差及其调适
3
第四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自我意识的有关理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
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
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1、自我发展渐成说
心理成长八个阶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期别
年龄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1
0—1
信任—不信任
有安全感
交往焦虑
2
2—3
自主—不自主
自控自信
胆小多疑
3
4—5
自信—不自信
勇于表现
畏惧退缩
4
6—11
进取—不进取
勤劳能干
懒惰无能
5
12-18
角色认同—
角色混淆
自我认同、
方向明确
角色混乱
6
19-28
亲密—孤独
与异性建立
亲密关系
异性交往障碍,
孤独
7
29-55
后代关注—
自我关注
关爱后代
追求个人享乐
8
55以后
完善—绝望
获得满足感
产生绝望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我国心理学界的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三阶段模
式,即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发展时
期。
(1)对自我的确认(生理自我):8个月—3岁
3个月:能辨认自身以外的世界
5个月:略知别人的存在
8个月:了解自我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名字会作出反应,
但人我不分,物我不分(自我意识的萌芽)
3 岁: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产生自尊感、羞耻感
这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是个体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但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的现象,认为外部世界是为他而存在,以他为中心,所有这一时期又称为“自我中心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对自我的评价(社会自我):4岁—青春期
这一时期是自我意识受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有人称之为客观化时期。这一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一改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认同意识。具有较强的“他律性”的特点。
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并对自身的行为作出评价,如“我会唱歌”、“我会……”,关注他人评价,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对自我的了解(心理自我):青春期以后
是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此时,由于青年生理方面的迅速成熟、人际关系的不断扩大以及认识能力的日益发展,使得青年将大部分注意力转投到自己的内部世界中去,转投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研究自我,努力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行为等的意识。
15岁左右:外在的关注——内在的关注
如“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热衷于内心世界的探索,这时倾向于去找自己的偶像或榜样
第三章 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