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
二○一六年七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基础 2
二、机遇与挑战 6
(一)发展机遇 6
(二)挑战与问题 7
三、发展战略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发展思路 10
四、重点战略任务 12
(一)一流人才培养 12
(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14
(三)一流学科建设 16
(四)一流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 18
(五)一流国际化办学 20
五、战略支撑体系 23
(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23
(二)全面增强综合保障 25
(三)全面促进文化建设 27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30
六、战略规划实施 33
(一)建立规划体系 33
(二)完善实施机制 33
(三)加强评估监督 34
结语 36
附:“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 37
前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济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优良传统,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核心要求,提出了“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愿景。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同济大学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的五到十五年,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是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攻坚时期,也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时期。按照国家经济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学校制定《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进一步聚焦学校发展的关键战略主题和战略支撑要素,努力提升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质量与水平,着力增强综合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深化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发展基础
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紧紧抓住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将同济大学的发展置于学校历史传统、全球发展趋势、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明晰了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到2050年建设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校园建设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努力提高治理能力,以深化学校章程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同济大学章程》于2014年5月获教育部核准,章程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战略与定位,厘清了党委、行政部门、学术组织、群众组织等各方面的关系,构建了现代大学治理架构,对教职工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经费、资产与后勤,外部关系,学校标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同时,不断完善学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包括领导体制与决策体系、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制度
、与学校制度相衔接的基层和部门规章等,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
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不断完善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建设了四大学科群,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补充、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态势,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全国排名第一,6个排名前三,13个排名前十,23个进入前30%。至2015年有8个学科领域进入了ESI前1%。在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中,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400,其中2个进入世界前50。在2015年US NEWS学科排名中,学校的工程学科列全球第36名。
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地方的各类人才计划,实施了同济特聘教授计划、基础学科高水平领航人才计划、青年英才计划,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若干高水平学术研究团队。至2015年,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79人(含青年千人),教育
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