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
新知导入
纳兰性德是清朝初年词人,面对深秋远远的边塞,发出了怎样的感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感受词人的情怀。
纳兰性德:(1655—1685),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
新知导入
纳兰性德是清朝初年词人,面对深秋远远的边塞,发出了怎样的感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感受词人的情怀。
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初年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作家作品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清代: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讲解准备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那畔:那边。
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若为:怎为。若,怎。
深秋远塞若为情: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逐句赏析
新知讲解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新知讲解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新知讲解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新知讲解
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
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色彩。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新知讲解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保卫。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新知讲解
下片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新知讲解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新知讲解
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极其独特。
结尾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深挚。
新知讲解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
新知讲解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主旨探究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身向云山那畔行,,!
2、,半竿斜日旧关城。!
3、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古今幽恨几时平
一抹晚烟荒戍垒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云山、北风、马嘶、晚烟、斜日、关城
古今幽恨难平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