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共10篇)
苏洵(一):六国论原文苏洵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
苏洵(共10篇)
苏洵(一):六国论原文苏洵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二):苏洵的词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内容要具体
【苏洵】诗词诗词:64首年代:宋朝苏洵《游嘉州龙岩》系舟长堤下,,,...苏洵《九日和韩魏公》晚岁登门最不才,,...
苏洵(三):三字经中关于苏洵的句子
《三字经》:“苏老泉,,读书籍.”
说的是苏洵发奋的故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语言锋利,纵横扌卑阖,《嘉祐集》十五卷.
苏洵(四):苏轼,苏洵,苏辙为什么称为“三苏”
北宋三苏苏洵(1009——1066),字明允,,二十七岁始发奋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政论文,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宰相韩琦和仁宗皇帝的赏识而被破格录用,为皇帝修礼书《太常因革礼》.治平三年病逝京师,安葬于眉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今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后追谥为“文安公”.著有《嘉祐集》、《易传》,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1057)进士及第,后与弟苏辙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入三等的仅四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为朝廷起草文诰,给皇帝讲学;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地方官,他发展生产、救灾治水、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其卓著的政绩惠及后人,、居住过的地方,后人或立生祠、或修楼台祭祀、纪念他,全国至今仍保留着无数东坡遗迹、祠堂、.
苏轼在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处于新旧两党的夹击中,一生屡遭打击、坎坷曲折,但他胸襟旷达、随缘自适、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对人生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其精神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全能作家,其散文为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诗史称“苏诗”,代表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他创造了新一代文赋;开
苏洵(共10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