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1、问题设置:
(1)怎样/如何……
(2)……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4)表达(技巧/艺术)上有何特点?/有何写作特点?
2、注意事项:概念+句义描述+手法分析+意境+情感
(1)答题时着眼于整体上的表现手法,兼顾修辞。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注意诗歌的结构层次。
(4)看清字数,根据要求确定回答的详略。
(5)学会使用专业术语。
1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2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以高衬高,以喜衬喜,以悲衬悲……
比如: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主要有以动衬静,以喜衬悲,以明衬暗……
比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以声衬静的手法;李煜《望江南》“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是以喜衬悲;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明暗对比,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是以日色之明更显青松之暗。
4
对比是把对立或相似的事物前后相叙,加以比照,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这是它与反衬的不同之处。如: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②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⑤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5
2009安徽: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6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如果答反衬:世俗众人繁忙喜庆,淡忘甚至根本不理解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厚重的历史内涵,反衬出作者独自读《离骚》的孤寂感伤,感慨深长。
7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蝉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王建《雨过山村》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8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蝉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王建《雨过山村》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品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9
寄远(杜牧) 2009山东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2)本诗后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江楼,此景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家人也是这样盼自己归来,于是更增思家之情。(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诗人的思家之情,此为以乐景写哀情。)
10
古诗词赏析专题表现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