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拓了一条改造中国
2
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拓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群众,参和社会生活,进步学生的文化和科学程度,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捐躯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老师和劳苦群众的欢送,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
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颖,仍有进展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化,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权利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伪知识’阶级"等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事实,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生活教育”学说在全国各地有了新的开展。过去,陶行知在改造乡村教育时强调“教育和农业携手”,如今,安徽正开展为“农科技结合”,浙江、山西开展为“科技兴农"、“科技兴村”,全国是“科教兴国"。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如今,“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阔老师的共识。在上海、浙江、安徽和山西等省运用陶行知思想搞“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学说也必然要向前开展,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为进步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发挥它的理论导向作用。
我们之所以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为了提供一个陶行知著作的普及性读本,从而让陶行知的学说广为人知,深化人心;为了把陶行知所做的探究在全国更深化下去,推广开来,让他的理论和经历为如今的教育改革效劳。
2
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二
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
,陶公地下有知,当有所感动。
不幸的是,据笔者调查,大面积的中小学老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理论,继而有所开展了。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老师呢?
陶公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化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根底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
4
是适宜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理论,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
但不幸的是,陶行知正在中忆中远去或走样。他正在被过分的学术化所矫饰,正被圈定在研究所和某些学会的电脑或纸上,供研究者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而效劳着;而外面的教育行为正在变本加厉地背叛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今 听来,,把自己装扮起来,,如鹦鹉般说着台词;就是他们的作文,也在矫揉造作地抒发着不知谁心中的感情。真?多么遥远的字眼啊.
陶公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似乎也是如今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但推行起来非常困难,为什么?因为教学生学远难于简单地灌输教法,需费大力气学习、考虑,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备课。因为没有固定的形式,所以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几乎是表演课,让一些“差学生"留下,因为他们“不配合”,当为之泣血。
他竭力反对的“杀人的会考",“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这把会考的大刀是不可糊里糊涂地乱舞了”。但,考试却成了当今学校的主题和灵魂.
陶公高举“教育即生活"的大旗,主张
4
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理论经历的知识是伪知识。但如今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哪管世间有五谷,更莫管什么“知行合一”之类的过时聒噪。因为一旦“行动”,恐怕“成绩”就要下来,就要挨众人的批评.
陶行知教育名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