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读后感(5篇)(山居笔记读后感800字)
《山居笔记》读后感1
与这本书的首次“见面”,是一次在书店的邂逅。
它首先吸引我的当然是它的第一章——一个王朝的背影。它并没有在开头就大肆记叙清王朝曾经是多么的辉煌,而是抱着一《山居笔记》读后感(5篇)(山居笔记读后感800字)
《山居笔记》读后感1
与这本书的首次“见面”,是一次在书店的邂逅。
它首先吸引我的当然是它的第一章——一个王朝的背影。它并没有在开头就大肆记叙清王朝曾经是多么的辉煌,而是抱着一份虚心的心态以一个游者的身份,在游历清王朝所创建的壮丽遗址来走近它,窥探它曾经刺眼的辉煌。这个王朝是个多难的王朝,不过幸得有几位不错的君主:康熙、雍正、乾隆。我最为观赏的是康熙,观赏他在表态是否接着修复长城时的那份觉悟: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疆自固。但我也终究为清王朝败在一个女人的手里而叹惋……
一章过后我的情思不由地被它牵动,便确定与这本书做“挚友”。
以前读过一二本钱老先生的书,觉得他对人对事的分析一语道破,总能以最简洁到位的语言直达中心。但《山居笔记》却更多地体现对人与人性的多层次剖析,慢慢为读者拨开迷雾,看清本质。就像《桃花源记》里的一句话“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感谢这个挚友让我看到了历黑暗的角落,在《苏东坡的突围》一章中作者为了呈现中国世俗社会机制中的奇妙,即“它一方面情愿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它、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它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斥他、糟践他、毁坏他”,他一共列举了五个对苏东坡进行毁谤的人和事。有两个是朝中位居高位之人,比如李定,一个不孝之人却也毁谤苏轼不学无术、文辞不好。也有在地方任职一个芝麻绿豆小官的李宜之,他非要污蔑苏轼在巡游安徽一座园林时作了一首诗,诗词的内容是叫人不必热衷做官,他以这首诗缺乏上进心会影响取士的理由给皇上写信检举揭发苏轼,理由之荒唐真叫人贻笑大方。或许像他这样的小人物,若不是赶上朝野一股反苏热潮并插上一手,他也不会被后人所知道。还有一个诋毁苏轼的大人物,他就是沈括,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嫉妒苏轼徒以文笔博得圣上及百姓的赞誉,便常在圣上面前说苏轼的坏话。由此可见,一个人在一方面的宏大并不阻碍他在另一方面的龌蹉。作者选取的几个例子看似杂乱却隐含深意:朝中的大臣诋毁苏轼就罢了,连芝麻绿豆大的官也敢插上一手,甚至连成就显赫的“伟人”也不例外,足见中国世俗社会机制的黑暗与悲伤。在这种机制下连苏轼这等伟人都无法逃脱被陷害的厄运,那么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文人因此而遭遇非人的对待。
反思现在,这种机制好像依旧存在,有多少人因为得到辉煌的成就而遭受多方的关注,进而受到多方的质疑,最终逃脱不了厄运。像海明威和川端康成,取得诺贝尔奖后不久都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环视四周,或许我们自己也曾经听说或经验过失势如山倒,一个人失败后总会有不少身边的人对他施加不闻不问的冷暴力甚至对其落井下石。这种机制其实不是中国的专利,或许只是在中国的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不敢说这种机制来源于人的劣根性,但我们应当冷静地反思,至少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种卑鄙的小人,阻碍世界创建宏大。
感谢《山居笔记》这位挚友,它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我也会以史为鉴,不枉我与它的一场相识。
《山居笔记》读后感2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起先,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找寻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异、哀思、缺憾、感动告知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剧烈的震撼。《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起先,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找寻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异、哀思、缺憾、感动告知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剧烈的震撼。
我想我始终以来都不是那种擅长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会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走马观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整个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照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惊奇,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准确地说应当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当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好像有些凌乱琐碎,但
《山居笔记》读后感(5篇)(山居笔记读后感8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