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审美为核心”与辩证思维.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审美为核心”与辩证思维
历史地看,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而人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和价值取向――哲学,亦会具有时代性。音乐教育哲学同样如此,不同理论建构在不同教育目的之上,因而各具倾向性,独尊一家,难免故步自封、有失偏颇。正是这种既对立“以审美为核心”与辩证思维
历史地看,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而人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和价值取向――哲学,亦会具有时代性。音乐教育哲学同样如此,不同理论建构在不同教育目的之上,因而各具倾向性,独尊一家,难免故步自封、有失偏颇。正是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着音乐教育向前发展。音乐教师要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和艺术,侧重于某一理念是必要的,但应当看清彼此的优点与弱点,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处理这些理念分野。
当前,审美哲学指导着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和交通的迅猛发展将世界各个角落紧密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各国都在改革和调整本国的基础教育,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音乐教育的新课程标准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出台的。“以审美为核心”成为音乐新课程(2001)的基本理念之一。关注音乐本体、积累审美经验、培养审美能力成为现行课程的指导思想。
但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观念毕竟是多元的,有学者对此作了系统梳理,把目前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影响较大的观点分为:所指论、表情论、形式论、语境论、实践论和功能论。这些观念往往既相互矛盾又各具合理性。“以审美为核心”是接近于形式论和表情论的教育理念,在哲学基础多元化的条件下,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贯彻审美教育思想、如何吸收国际音乐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是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的课题。
一、审美溯源
将审美作为哲学基础,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是有源可寻的。
其一,早在上世纪初,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先秦以前,我国音乐教育颇为发达,此后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沉睡期。真正当代意义的音乐教育,是从蔡元培那个时代起步的。事实上,和许多曾留学欧洲的中国音乐教育先驱者一样,蔡元培的音乐教育思想受到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蔡元培曾于1908年考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学勒观点的影响。康德的著名论述是“美的无功利性”。在他看来,美是“普遍令人愉快的”,对美的感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美感来自“共通感”。“美育”一词,最早见于席勒的《美育书简》。席勒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将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分裂开来,现代人在人性上是分裂的,只有通过美育,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19世纪,随着宗教的衰落,艺术部分地替代了宗教的“世俗救赎”功能,蔡元培受西欧艺术理论的影响,于1930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一文,全面地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意义。
其二,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Reimer)的影响。雷默被称为“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掌门人”,他的主要观点是“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教育要关注音乐本体、重视审美体验。“尽管音乐有很多非音乐性或非艺术性的功能,但是对所有人类来说,它的音乐的或艺术的本质才是它独特而珍贵的禀赋”。雷默曾两度来华访问讲学,对国内音乐教育理论走向有一定影响,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对音乐教育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国深受倾向性功能困扰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对音乐课程哲学基础的需求。
美育的根基

“以审美为核心”与辩证思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周瑞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