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智慧与境界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心常常疲惫,所以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但有人不这么认为。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写作指“放下”的智慧与境界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心常常疲惫,所以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但有人不这么认为。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类作文题,是学校高二年级的期巾考试题目。题目体现了上海高考作文一直坚持的注重思辨的风格,引導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际,思考是否需要放下的问题。
从题目的呈现方式看,语言表述清晰,易于理解。为了避免学生思考的空泛,材料先给出了概括后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人心常常疲惫;再以“所以”引出对此现象人们所持的关于放下的两种不同态度,并明确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和境界;最后在题目的写作要求部分又清晰提出“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思考。这样,题目本身逻辑清晰、表达清楚,降低了审题难度,有利于学生尽快把握写作要点,既避免了浅思维作文的模式,更有效地防止了学生套题。
从学生考场写作状况来看,因为作文材料给出的是古今巾外所有人都会碰到、都会有所感触、都会思考的问题,而且在现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所以虽是考场作文,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以及以往的写作思考经历都得到了较充分的调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握住关键词,或侧重放下体现的智慧,或侧重思考放下达到的境界,或从二者关系,或从反面,展开较为完备的思考,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辨性。
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放下与智慧或境界的思辨关系理解不够,另外在逻辑推进的严谨性上、在材料使用和分析上也都有一定问题,这些需要在今后的作文训练巾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指导。
放下
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二章子怡
卢梭说:“一个懂得放下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生活中,人心常常疲惫,放下让人生没有羁绊,能成就真正的自我。
放下是一种智慧。有人说:“真正的智者,敢于辞让整个天下。”放下名,放下利,放下别人的指指点点,放下也是放过自己。智者懂得放下的重要性,也善于放下。他们的“智”,不仅在于懂得放下,更在于懂得什么能放下什么不能放下,如此才能更加洒脱。放下,不是轻率的舍弃,更非戏谑的逃避。恰恰相反,它是一次生命的负重。放下的是熙熙攘攘的身外之物,而在心灵深处,放下让人懂得何为生命的本初。
放下也是一种境界。庄子无疑参透了“放下”二字的内涵,他拒绝了楚相的高位诱惑,甘愿过“曳尾于涂巾”的洒脱自在的平凡生活。他挣脱了功名利禄妄加于他的桎梏,他的豁达足以穿透一切坎坷,实现真正的自我。
我折服于这些人“放下”的气魄,这是辞让天下的气概,让生命得以开阔,让心灵游于广阔的天空。“放下”让生命多了几分纯粹,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
然而,当本身成为累赘,人该如何放下?
史铁生给了我们答案。“这就是你不能从巾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一个必会降临的节日。”从他的文字里,我读不到他对这个世界的尖锐和敌意,只有一个宽厚的生命放下了苦难,拥抱了美好的圆满。我想只有学会了对不幸的“放下”,人们才能在爱与幸福
“放下”的智慧与境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