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杏坛”大不同等
本刊编辑部“杏林”、“杏坛”大不同
“杏林”和“杏坛”虽一字之差,但二者指代的内容却完全不同。
“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产生于汉末。东汉时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董奉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而是告诉患“杏林”\“杏坛”大不同等
本刊编辑部“杏林”、“杏坛”大不同
“杏林”和“杏坛”虽一字之差,但二者指代的内容却完全不同。
“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产生于汉末。东汉时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董奉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而是告诉患者,在被治愈之后,可自愿在其诊所附近栽种杏树,重症患者种五棵,轻者种一棵。十年过去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就有了十万余株杏树,郁郁葱葱,成为当地一景。果实成熟后,董奉将其卖出,换来粮食周济百姓。在董奉去世后,附近的百姓便在这杏树林中祭祀董奉。后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多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语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杏坛”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是说孔子聚徒授业,每到一处讲学,其间休息时就坐在杏坛之上。后人据此将孔子讲学的地方称为“杏坛”,后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北宋时,孔子的后代又在山东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以“杏坛”为名。
(东日供稿)
有趣的节气联
一年之中有二十四个节气,以节气为题材的对联不多,但大多很精彩。这里摘录几则,与大家共赏。
传说,明代有一文人,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一个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入了“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气,一气呵成,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有人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其中的三个节气分别是“惊蛰”、“春分”、“清明”,对仗十分工整。而另一副近代对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
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另外一副与节气有关的对联则兼具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农历),而且把这两个时间昼夜相平的特点讲得清清楚楚,下联则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妙趣横生。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节气联,联语中虽然没有嵌进节气名称,但其写法与节气有关,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屋後(后)流泉幽咽洽香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这几副对联中的每个字都是9画,上下联各有81画,其书写的方法是从每年冬至(“数九”的第一天)开始,每日上下联各写一画,写完九九八十一日,正好到春分。整副对联写成,就意味着寒去春来了,故而称为“消寒迎春联”。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截至2006年,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上,有10位女性作家榜上有名,格外引人注目。
首位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女性是瑞典作家拉格勒夫。她因第一部长篇小说《骑鹅旅行记》而成名,此后又发表了《无形的锁链》、《昆加哈拉的王后们》、《耶路撒冷》等作品。1909年,由于“她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杏林”\“杏坛”大不同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