Ξ
哲学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 年第 3 期
实践范畴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转变
———重读《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刘雷德金碧辉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Ξ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一个思想一致的整体性文本,而《提纲》中的“实践”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逻辑起点;马克
思正是用现实的、革命的实践观打破了关于思维与存在的任何的抽象争论,实现了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与历史观等各
方面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任何的本体论,但也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是一种投身于现实的运动的现实
的实践性力量;新哲学实践观的精神在于“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并在现实中实现自己。
[关键词《] 提纲》;实践;新世界观;感性活动;改变世界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1071(2009) 03 - 0020 - 05
近些年来,对实践的反思与研究已经取得了许的共同特点,而马克思新实践观对它的超越正在于
多成果。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百家争鸣”开启了实践的(社会的现实的) 历史性维度。正如有
的学术氛围中出现了实践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等论者说“: ⋯⋯这个‘一定的’人类社会实践为核心的
新“实践”哲学,还有的学者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才是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真正
角度提出了关于实践的“异质性”理论,还有立足于秘密。”[2 ] 然而,正是历史性在实践语境中的“出场”
一种历史性的眼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它的实践问题,引起了对《提纲》解读的分歧。
观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笔者在此并不想参与这有的观点认为《提纲》的六、七两条“才提供了马
些观点的是非对错的争论,而只是想通过对《提纲》克思哲学新视界中最重要的内容:即历史的现实的
及其实践的个体性解读与思考,探求马克思实践概和具体的分析方法。”[3 ] 而《提纲》第一条中的实践概
念的精神以求达到某种“视域的融合”。当然,这“不念并不能提供这样的规定性。的确,在六、七两条中
是抽空自己,返回到纯粹的、不受任何认识‘污染’的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社会”与“历史”之实践规定,并
马克思那里去,而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的话语和思有力地戳穿了费尔巴哈抽象哲学的意识形态本质。
想,回应当今世界中引发我们兴趣的、有待解决的问但六、七两条并不是一般的、孤立的,它与上、下几条
题,从而阐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1 ] 但下面还都有着内在联系与一致性,而这主要是指它的去直
是基于“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来讨论———这是“回观性、去抽象性的现实性实践思维方式。其实,在
应”的前提,即首先必须了解马克思的话语和思想是《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就已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什么。即主张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一、从实践的思维方式看《提纲》的整体性即实践来理解,主张“从主观方面去理解”[4 ] ,这是他
可以说,非历史性是以往一切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和
[收稿日期]2009 - 04 - 14
[作者简介]刘雷德(1982 - ) ,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 2007 级硕士生。
· 20 ·
哲学研究中共南京市委
实践范畴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转变——重读《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