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理论与争鸣 2012 年 11 月 21 日星期三
责任编辑:周玉宁电话:(010)65914510 电子信箱:wyblilun@ 中国莎学弥久常新
李伟昉博士从事外国文学与
比较文学研究多年。其博士学位
詹明信理论与中国现实论文《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
志怪小说比较研究》,2007 年入选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回河
南大学工作后,伟昉提出挂在我
□张旭东名下进行两年时间的博士后研
究。很快他就确定下了科研课
题,进入研究状态。这个课题最
终结出的果实,就是这本《梁实
秋莎评研究》。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
今天的中国人已必须把自身问题当作文明本身的问题来思考:在我们的危机里包含着全人类的危机;在我们的未来里包含着全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
家。其早年考入清华大学,与闻
人类的未来!今天,当我们不再自居“落后”而仅从“现代化”的筒状视野里看世界;当我们不再人为地、划地为牢地以“中学和一多是同窗兼诗友。1923 年入美
西学”、“实证与理论”、“学术与思想”甚至“传统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出发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詹明信的文本距离我们其实国哈佛大学学习,选修白璧德教
授的“16 世纪以后的文艺批评”□关爱和
竟是如此之近。等课程,从而“由极端的浪漫主
义,转到了多少近于古典主义的
立场”。1926 年回国,先后在东南
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任
教, 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
1935 年创办《自由评论》。 1949
2012 年 12 月,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又译杰姆逊) 计即围绕符号/意义或意义/阐释构建起文本的“表层”和“深涯,从早年对萨特、邓南遮、康拉德的研究,到电影研究里对年到台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划再度访华。此行是在纽约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Interna- 层”间的阐释模式;3) 围绕精神分析学说意识/无意识理论建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语言和审美风格的分析,詹明信实际 1987 年病逝于台北。
tional Center for Critical Theory, NYU) 配合下,应北京大立起来的以“释梦”和语言与无意识关系为基本问题的深度模从未放弃对 19 世纪后半叶到 20 世纪前半叶“现代主义”时期梁实秋与莎士比亚结缘,缘于
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邀请,在两校与 NYU 联合建立的国际批式。在今天看来,詹明信的这些解说和实践依然指明了作为知的关注。事实上,他对德、法批评理论传统核心作者和文本胡适。1930 年,一向热心于翻译事
评理论中心(北大中心正式中文名称为“北京大学文学艺术批识和训练的“批评理论”的“学科基础”。(卢卡奇、本雅明、阿多诺、布洛赫、萨特、拉康、热耐特、业,倡导读第一流书的胡适,就任
评理论中心”) 讲学,并与京沪两地学界交流。值此之际,三过去 20 年来,国内大学专业化文学训练在一些基本制度巴尔特) 等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以视为广义的现代主义研究的由庚子赔款建立的中华教育文化
联书店决定重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和“规矩”建设上有了长足进步,但因长期囿于“文学史加概一部分。如果说以往读者只是从《政治无意识》里关于康拉德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一
詹明信理论与中国现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