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5年9月
医院消毒与隔离
感染链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必须切实做到:
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
目录
1、消毒的基本知识
2、隔离的基本知识
3、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
是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5年9月
医院消毒与隔离
感染链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必须切实做到:
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
目录
1、消毒的基本知识
2、隔离的基本知识
3、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
是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重要性: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消毒的基本知识消毒
◆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光照消毒法,电离辐射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机械除菌。
◆化学消毒灭菌法:浸泡法,擦拭法,熏蒸法,喷雾法。
消毒的基本知识消毒的方法分类:
根据消毒的效力:
1、高效:戊二醛,福尔马林,环氧乙烷,过氧乙酸。
2、高、中效:含氯消毒剂。
3、中效:乙醇,碘酊,碘伏。
4、低效:氯已定(洗必泰)。
消毒的基本知识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消毒的基本知识部分化学消毒剂: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的过氧乙酸溶液,按每立方米8毫升计算,在消毒场所无人的情况下,用气溶胶喷雾器对消毒空间进行喷雾,喷雾器可产生气溶胶—小于20微米的雾滴,这些雾滴能够漂浮在空气中,-30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从而杀灭空气中的病毒,然后开窗通风15分钟后方可进入,以减少过氧乙酸给人体带来的刺激及不适感。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过氧乙酸原液就是指浓度为15-20%的原液。
喷雾及熏蒸:
稀释:
将浓度为15%-20%%-%才可以消毒使用。例如,15%的过氧乙酸加50倍的水,%才能用于消毒。
稀释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把浓度为15%-20%的原液当成100%的原液进行稀释。
正确使用方法:
1、“原液”刺激性、腐蚀性较强,不可直接用手接触。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可用于金属器械的消毒。“原液”贮存放置可分解,注意有效期限,应贮存于塑料桶内,凉暗处保存,远离可烯性物质。
2、过氧乙酸不稳定,浓度大于20%容易爆炸。运输中更不能过浓,浓度大于16%就比较危险,要防止摇摆、震荡和高温。
3、过氧乙酸稳定性较差,配制好后应及时使用,否则浓度会降低,影响使用效果。
注意事项:
3、病区地面的消毒
(1)地面没有明显污染时,湿式清扫,每日用清水擦1~2次。
(2)地面被病原菌污染时,用200~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洗后再清扫。
(3)地面被肝炎等病毒污染,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洗后再清扫。
4、病房各类用品(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表面的消毒与病人出院或终末处理时,用含有效氯250~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擦抹。
已知:%,配制有效浓度N%的消毒液;
问:1、1000ml水中应加多少(V1)?
2、%的消毒液,应加水多少ml?加原液V1多少ml?
解1:公式为:V1×M%=(1000+V1)×N%
V1=1000N÷(M-N)
解2:公式为:V1×M%=1000N%
V1=1000N÷M
得:加水1000-V1
4、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中、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同时注意配制的有效浓度。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早产儿温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消毒的基本知识
隔离
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的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防预措施。
重要性:是控制传染病流行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隔离的基础知识
传染病隔离:是指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
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低下的易感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
隔离的基础知识隔离的分类
隔离的基础知识
隔离区域的划分
(1)清洁区:指未被病原菌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场所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
(2)半污染区:指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3)污染区:指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房
消毒隔离.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