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交城历史
交城县位于吕梁山东麓,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省城太原51公里,属城郊型通衢热线,是吕梁的东大门,省城太原的近郊县,中国公路主干线307国道纵横交汇1/19
交城历史
交城县位于吕梁山东麓,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省城太原51公里,属城郊型通衢热线,是吕梁的东大门,省城太原的近郊县,中国公路主干线307国道纵横交汇境内,大运高速、夏汾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具有优先接受环渤海湾经济区辐射的区位优势。
交城是“舅犯故里”,隋朝置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交城曾作为军事要塞,地控秦晋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交城作为抗日革命根据地晋绥八分区所在地,为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的英雄赞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城曾一度风靡全国。
交城县有瓦窑遗址、磁窑遗址、竖石佛石刻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古文化遗址瓦窑遗址分布于瓦窑河两岸的斜坡及台地黄土层中,面积约七十万平方公尺,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范畴,文化遗存丰富。磁窑遗址位于县城东北的磁窑河口两岸,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范畴。竖石佛石刻在县城东北十公里岭底乡竖石佛村南,始建年代不详,,位于西冶川腹地西坡村,馆内征集有历史图片、战争年代实物、书籍、文件等革命历史文献和抗战时期的革命文物。在马烽、西戎创作的《吕梁英雄传》中,许多原型都出自交城山这个红色摇篮。
2/19
遗存古建筑和古文化遗迹有:玄中寺、天宁寺、永福寺、卧云庵、王山圆明寺、广胜寺等.
交城,曾是汉王朝的军马基地;唐代全国著名的玻璃产业基地,所生产的花瓷腰鼓就已经运用尖端着色工艺“铜红釉”;宋王朝的冶铁基地,所制兵器,均属上品,所产“云子铁”举国独有;明清以来全国的皮货加工集散地,曾有“交皮甲天下"之誉,是全国著名的皮货重镇.
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前637年)在昏君夷吾加紧谋害重耳等贤臣的紧要关头,他极力保护外孙重耳,最后英勇就义,发出了“子无二父臣无二君”的豪言壮语;北魏时期著名的佛学家昙鸾(476—542)长年在交城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交城人民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的英雄赞歌,涌现出了华国锋、李立功、常芝青、侯维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崔三娃、段祥玉等。
交城的神话传说有:狐爷山底金马驹、西冶金姑姑、牛斗虎与龙虎巷、卦山聚宝盆、南巷张果老、交城树怪、鸠鸽二仙、龙母庙、王明寨贩钵鱼、“凉帽王”发迹记、傅山先生与卫生馆、赵吉士传说、葫芦王传说等。
城关镇
东街:明代为太平坊,清代沿之,民国年间称东南街。以方位而名.
3/19
南街:明、清时期为道德坊,民国曰南街,以方位而名。
西街:明、清时期属西隅坊,以方位而名。民国年间称西北街。
北关:清代为市崇坊,以方位而名。民国年间称北城外街。
下关:明代为市东厢,清沿之。民国时期曰下关,以方位而名。
东关:明代为市东厢,清沿之。民国时期曰东关,以方位而名.
蒲渠河:古为蒲渠所,经之地故名。
磁窑:唐宋时期为瓷器产地故名,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坡底:村址位于山坡之下故名,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田家山:村后山地古属田氏故名。
瓦窑:新石器时期为陶器窑场,秦汉为泰亭瓦器作坊故名,唐建龙港寨于村后大寨岭。宋代为步浑社,明代称清化堡,为青化乡所在地。
梁家庄:旧为成村梁姓田庄故名,明末建村。清代亦名熬胶庄.
西汾阳:旧处汾河北岸,故名汾阳。后洪水穿村而过,遂分为东、西汾阳,亦曰汾东汾西。
东汾阳:见上。
杜家庄:旧为杜姓田庄故名.
杨家底:明代建村,以姓氏而名。
沙坡:明代建村,旧处风化基岩上,故名。
林泉:明代建村,旧为孙家底,抗日战争时期,交西县抗日政府内定为林泉。1950年正式更名为今名。
杏坛:明代建村,古代杏树成林因名。亦曰杏滩.
4/19
浑水:明代建村,旧名范家庄,1950年更名为洪水,1982年正名为浑水.
郑家庄:以姓氏而名。
柏林:。
西营镇
西营:春秋战国时为大陵县兵营,故名营儿村,清代亦称小营村。抗日战争时期定名西营.
寨子:宋代为兵寨,,与文水共属。
城头:因位于平陵城之东首,故名。
大营:春秋战国时为大陵县兵营,故名。
大陵:春秋时为平陵县址,战国至北魏为大陵县址。明代为大陵卫,因其地古代高而平故名。
东营:位于西营之东,故
你不知道的交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