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基本原理
研究类型
实例
实施
应考虑的问题
资料整理与分析
偏倚及其控制
优缺点
第一节基本原理
过去现在
比较人数暴露
a/(a+c) a
c
b/(b+d) b
d
病例
对照
+
-
-
+
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以一组患有某病者(病例)和一组或几组未患该病但在某些已知因素方面与病例组相似者(对照)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过去是否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疑致病因素或暴露剂量,比较两组暴露比值,推断研究因子作为病因的可能性。
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接触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暴露因素(exposure factor):可以是机体固有的、先天的,也可以是体外的、后天的,暴露因素也叫研究变量(variable)。
混杂与混杂因素(confounding and confounding factor):研究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扩大了所研究的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或影响叫混杂,其所带来的偏倚叫混杂偏倚,该外来因素叫混杂因素。
二、研究类型
(一)不匹配:对照数目与病例相等或略多
(二)匹配(matching):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如年龄匹配
1、频数匹配(frequency matching):匹配因素所占比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致。如病例组男女各半,平均年龄56岁。对照组亦应如此(无显著性差异)。
2、个体匹配(individual matching):病例和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
目的:提高研究效率(study efficiency)
匹配因素:已知或疑为混杂因子(confounding factor)
常见匹配:1:1(配对);1:2;……1:R
匹配过度(over matching):匹配增加了对照选择的难度,把不必要项目列入匹配,丢失了信息,降低了研究效率。
匹配程度:连续变量可划分为若干组,按组匹配;离散变量可完全匹配。
两种因素不能匹配:
(1)研究因素和中间变量:
吸烟——→血脂↑——→心血管病
(2)只与可疑因素有关而与疾病无关的因素
避孕药——→子宫内膜癌
↑
↓
宗教
(三)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套迭式;嵌入式)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通过队列研究,确认随访时发生的病例,作为病例组,以同一队列的未发病者为对照。
优点:(1)暴露资料在发病或死亡前获得,
时间顺序清楚,无回忆偏倚。
(2)两组可比性好
(3)可提高统计及检验效率
暴露率高;共同暴露开始时间
缺点:只能比较暴露的等级
例:Kent(1988):血胆固醇与癌症
第二节研究实例
Herbst关于年轻女性阴道腺癌的研究
美念医院,1966-69年发现7例年轻女性阴道腺癌
该病为罕见病:%-%,50岁以上多见
怀疑因素:使用阴道局部刺激物、阴道冲洗、阴道塞史;性交史;避孕药应用史,均无意义。
重新研究目的: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病例从胚胎期至发病前的情况。
研究对象:7例加1例另一医院的阴道透明细胞癌患者。
1:4配对:要求对照与病例在同等级病房中出生,时间前后≯10天
使用统一调查表,培训调查员
结果:此次怀孕流血、以往流产史及此次怀孕使用雌激素史三个因素有显著意义。
结论:母亲怀孕早期服用保胎药已烯雌酚使其女儿发生阴道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第四节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一)提出假设:可发现或检验病因线索
(二)明确目的,确定对照形式:
不匹配或频数匹配:探讨病因线索
个体匹配:提高统计效率,适于罕见疾病
对照数目:按Pitman效率递增公式:
效率=2R/(R+1) 1:1时,效率=2×1/(1+1)=1
1:2时,效率=2×2/(2+1)=
1:3时,效率=
1:4时,效率=
1:4以上,效率增加缓慢,但对照选择难度增加,故≯1:4
(三)研究对象选择
1、病例:
(1)以医院为基础(hospital-based):某期间内全部门诊
或住院病人;病案及出院记录
(2)munity-based):社区的监测、
普查、抽样调查中发现的病例
注意:明确的诊断标准(国内外统一;自定);与对照的
可比性(性别、年龄等);新发、现患、死亡病例
2、对照:(理想:全人群或非病人群的随机样本
现实:病例的定义可确定其源人群,对照应为病例源人群
的随机样本)
(1)同一或多个医院其他病人:那些与暴露没联系者
吸烟与肺癌:排除
病例对照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