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栽培要点(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或全部。)
五、播种
㈠适期直播。
抢时播种。
秋播鲜食玉米的播种适期是比较长的,但因为茬口问题和气候条件,必须抢时播种,在上一茬作物收获后就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及时趁墒或制造墒情抢种。
各地秋播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
安徽省秋播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
江苏省秋播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
江西省秋播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迟不超过8月20日,其中以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为最佳时期。
浙江省秋播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为6月底至8月上旬。
湖南省秋播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福建省秋播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
广东省秋播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为7月上旬至9月中旬。
广西省秋播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
播期对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期对糯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秋播鲜食糯玉米随着播期的推迟,其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延长,而各生育阶段所需积温比较稳定,就会造成生育天数变异系数较大,稳定性能较差。其中吐丝至采收所需时间是决定糯玉米全生育期长短的关键,播期的选择应考虑此生育阶段能否避开各种不利气候因素如光、温等。佟屏亚等和吴景锋研究指出,玉米灌浆至乳熟期最适宜日均温为22~24℃。栾春荣等研究亦指出,玉米采收时间受制于授粉后有效积温的变化,不同季节收获的玉米对有效积温的要求存在差异,秋播适宜采收期的有效积温为280~360℃。秋播鲜食糯玉米的播种期越迟,越有可能无法正常成熟,主要原因是开花后籽粒不能正常灌浆成熟,难以形成有效产量。
播期对糯玉米植株性状影响较小,但对果穗性状影响很大,随播期推迟,秃尖长增大,行粒数、穗粗、百粒鲜重、籽粒深度减小,从而影响产量。穗粒数和籽粒鲜重均随播期的推迟而有所降低。由于粒数、粒重均为产量构成的要素,它们的下降会导致果穗鲜重降低,进而影响了糯玉米的商品性状和产量。李绍长等认为播期推迟,生育期延长,雌雄开花间隔变大,籽粒灌浆期的低温条件逐渐恶化,灌浆速率减缓,持续时间加长,粒重减轻。
播期并没有明显改变糯玉米灌浆期间籽粒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但对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影响很大。早播糯玉米灌浆期籽粒中可溶性蛋白、粗蛋白、脂肪、淀粉的平均百分含量和累积量分别比晚播的高。糯玉米灌浆期间的气象因素,是造成不同播期玉米籽粒中可溶性蛋白、粗蛋白、淀粉、脂肪积累量和水分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糯玉米籽粒中可溶性蛋白、粗蛋白、淀粉、脂肪积累量与其授粉后≥10℃的有效积温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秋播糯玉米授粉后有效积温的大小,决定了糯玉米籽粒中主要品质成分累积的速度。当环境温度降低时,糯玉米籽粒中各主要品质成分的合成速率将大大减缓,并使乳熟采收期明显推后。
播期是影响糯玉米淀粉的颗粒分布的关键因子,秋季播期的糯玉米淀粉粒平均粒径较小,中等大小淀粉粒(9~17 µm)比例较高。在糯玉米生产上,选择适宜播期和品种并适量追施氮肥,中等大小淀粉粒(9~17 µm)比例较高,大淀粉粒(>17µm)比例较低,其淀粉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高,糊化温度较低,淀粉品质较好。这是因为秋播鲜食玉米,昼夜温差大,白天日照充足,气温高,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促进营养物质的积累;而夜间气温低,作物的呼吸作用弱,能量消耗少,有利于糖分的储存和干物质的积累,适口性较好。
播期是影响鲜食糯玉米适时采收的重要因素,而适时采收又是保证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授粉后 30天的糯玉米籽粒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早播糯玉米籽粒的脱水速率高于晚播玉米籽粒的脱水速率,而粗蛋白、赖氨酸、游离氨基酸、脂肪和淀粉含量则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从而说明播期可明显影响品质,播期推迟不利于生产优质鲜食糯玉米。因此鲜食糯玉米生产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供应情况选择播期。
目前生产上多以吐丝后天数确定糯玉米采收期,但吐丝至采收天数变异系数较大,稳定性差,而积温变异系数较小,稳定系数较大,故糯玉米收获期标准以活动积温或有效积温作为标准要优于生育天数判断标准,糯玉米吐丝至采收需要320—350℃的有效积温。因此要以安全采收期确定秋季糯玉米播种临界期,就必须以灌浆积温要求往前推开花吐丝期,根据花前积温要求往前推播种期。当灌浆所需积温和温度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时,由于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和较好品质。
据陆大雷等研究结果发现,糯玉米籽粒产量随着收获期的延迟而不断增加,在不同收获期条件下,花后35~40d籽粒产量增加最快,而40d后增加缓慢。其原因是糯玉米品种的活跃生长期已经结束,并且此时平均气温较低(约16℃),玉米基本停止灌浆。
东南丘陵鲜食玉米栽培要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