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叶静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名心理学畅销书作家的新书。最早认识他从在大学老师的书架上,看到《七个心理寓言》这本书时感觉会是本萌萌的书,带着幼稚的心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完全与“萌”无关,相反的是略显直接或犀利的,会直击心理。然后,去搜索了解这个作者,发现了他的很多其他作品,其中《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从书名开始就具有震撼力。中国人对于“家”这个概念历来都捆绑了好多很美好的词,例如“港湾、孝顺、温馨、团员、美满”等等,这些美好的词将“家”包装得容不得质疑,一句来自父母的“一切还不是都为了你好”便绑架了好多人。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心理难以解开的郁结也许很早以前就已种下了种子,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若是不发现,便会一辈子缠绕着你永远无法摆脱。“啊,原来如此啊!”更了解自己后反而不会去责怪父母或家庭,反而看到了新的风景,知道自己要努力去打破这一“代代相传”的“臭脾气”。
2014年,武志红作家又出新书,名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刚开始买书之时,心想,或许这本书可以作为送给学生的礼物。不过得自己看完先才能判断。
“我”这个话题,从初中时就经常会出现在我脑海,我会不时地冒出“为何现在的我是我”这样的问题来质问自己。而越长大越发现“看到自己、认识自己”原来便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了,而这个所谓的“自己”中,有太多的黑暗、太多痛苦让人不想面对。然而治愈之路便是要去拥抱真实的痛苦,这也便是成长之路。
爱斯基摩人的洒满依格加卡加克曾说: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第一步,接受自己的坏习惯。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心。因为,积习是你的本性,而恶习代表的是我们内心的需要,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地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所谓的逃避,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我们看不到他们了,但其实它们还是我们甩不掉的尾巴。
第二步,要明白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我们必须清楚得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要学会寻找你身边的“心理医生”。我们似乎总是在这个或下一个转弯处与生活的困境迎面相遇。然而我们也
似乎总有办法在困境中平衡自己的心理,然后按自己的选择继续生活。有时候这归功于时间,有时候这归功于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宣泄渠道。其实,何止是困境,即使面对平静的每一天,我们依然需要自己的宣泄渠道,需要倾诉。
在很多糟糕的家庭,都可以看到种种毁灭性的循环。但是,我们不必因此去埋怨父辈或祖父辈,因为这个历史的传承,不会因为抱怨而消失。并且,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必定会
最新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