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启超有9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
大姨思顺(令娴)(1893-1966),是梁启超的长女,生于广东新会,她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从小梁启超就在家中教她读书,曾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后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舅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学家,梁启超的长子,生于日本。1913年随父母回国,早年入清华学堂学习,1924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选择了当时比较艰苦的东北大学去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
他到学社后改变了学社过去只注重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组织调查队,从1931-1937年走遍了华北地区,到偏僻的乡村去探寻古代建筑。对所发现的古建筑,诸如五台山佛光寺(唐)、太原晋祠(宋)等,进行测绘、摄影、分析、研究鉴定,写出了有科学价值的调查报告。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从此开拓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
就在这个时期,他还用英文为外国读者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国建筑史图录》,让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他除了本人的学术成就外,还培养了许多研究古建筑的人才。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深感国家缺乏建筑人才,因而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于1946年赴美讲学及考察建筑教育。1947年被推荐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同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因他在中国建筑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这时不少朋友劝说,共产党就要来了,建议他在美国工作,但他还是毅然回到了祖国, 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
解放后他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并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他亲自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1952年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55年他曾因提倡建筑的民族形式而受到批判,但他并未因此疏远共产党,他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规划理论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观点,他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十年动乱中他受尽屈辱和折磨含冤去世。
三舅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学家,梁启超的次子,生于澳门,191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随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并研究东亚考古。其间,曾一度回国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担任助教,193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1931年春参加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秋季参加山东历城(今章邱)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1934年出版了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跟随史语所撤退到长沙经桂林入昆明最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